2011年5月21日至22日,由我校历史学系、亚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 (UBCHEA)、爱德基金会、我校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联合主办的“和平学视角下的宗教、和平与战争”研讨会 (Workshop: Peace Studies Perspectives on Religion, Peace and War)在爱德基金会召开。来自中国、英国、德国、美国、智利的36个单位的50多位专家学者齐集一堂,就和平学研究、和平与战争、教育及发展前景等议题进行了交流。
第一天的会议议程主要是参会嘉宾做主题发言与主题报告:
会议发起人我校历史学系副教授刘成博士致开幕词
陈晓律教授代表主办方我校大学历史系在大会上致辞
大会致辞二: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馆长吴玫女士追忆了和平使者约翰·拉贝先生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为挽救中国人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大会致辞三:爱德基金会秘书长助理、研究发展中心主任佘红玉女士回顾了2005年爱德与我校合作举办“人类历史上的对抗、冲突与化解”和平学研讨会的情景,指出大家时隔六年再聚于此共同讨论和平这一话题,不仅具有学术研究的意义,更具有现实的意义。
英国考文垂大学和平与和解中心主任Alan Hunter教授在批判西方宗教社会学“世俗化”理论的基础上,从全球化角度对国际宗教、和平与冲突问题进行了剖析。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宗教学系的何光沪教授从龙和鸽子这两种符号的不同表征意义探讨了中国历史与文化中的民族—国权主义、天主—基督宗教的关系。
郑州大学副校长张倩红教授探析了以色列的“现在实现和平运动”。
德国费希塔大学的Egon Spiegel教授从跨文化、跨宗教、跨民族的广阔视野描绘了他的世界和平愿景。
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高师宁老师结合宗教发展史与当今社会现实论述了宗教的未来。
美国圣迭戈大学的Milburn Line教授凭借着一个实践家的丰富经历,结合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探讨了阻碍危地马拉、哥伦比亚、波斯尼亚等地获得和平的多方原因,指出积极对话、通力合作才是促进国际和平的有效途径。
拉贝国际和平与冲突化解研究交流中心主任杨善友做《和平守护者:约翰•拉贝的宗教情怀》讲诉拉贝出身于一个基督教家庭里,具有虔诚的宗教信仰,在日军侵占南京时,拉贝的善举拯救了大量的中国平民。
爱德基金会秘书长助理、研究发展中心主任佘红玉女士做《和平学视角下的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的报告,在报告中指出社会组织的含义,社会组织视角的和平,社会组织在冲突化解、缓和社会矛盾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智利大学国际研究所及亚太研究中心主任Martin Perez Le-Fort做题为《拉丁美洲国家对中国的不同认知》的报告,在报告中,他指出,在拉丁美国国家,不同的国家对中的认知和评价也是不一样的,这主要取决于两国的经贸关系,一般来说,在经济中与中国处于竞争关系的中美洲国家对中国的评价偏于消极,而与中国有良好合作关系的南美洲国家则对中国的评价偏于积极。Martin Perez Le-Fort教授的发言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观众。
最后,我校历史学系刘成博士做了题为《和平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的报告,详细介绍了和平学的定义、内容、在国内的发展情况及其在中国取得的丰硕成果。
主题发言结束后,嘉宾与观众进行了互动。
第二天的会议日程是分组发言:
第一组来自于英国剑桥大学的博士Tony Brooks从抗战题材的电影中分析中日关系的变化,引起小组成员的共同关注。
第二组人员正在展开热烈和积极的讨论。
我校历史学系刘成老师做会议总结,英国考文垂大学和平与和解中心主任Alan Hunter教授致闭幕词。
与会嘉宾合影
历史学系陈谦平主任和孙江林书记在会议期间看望了与会代表并发表讲话。为期两天的研讨会在祥和的气氛中闭幕,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前来旁听的我校研究生、大学生以及社会团体的朋友们都从中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