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工作有兴趣,能发挥他的全部才能的80%-98%,并且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感到疲劳。相反,对工作没有兴趣的人,只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20%-30%,也容易精力疲乏。另外,兴趣还可以开发智力,是成才的起点。古今中外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许多是在强烈的兴趣驱动下取得事业成功的。
在目前不甚乐观的就业形势下,提醒大家尊重自己的职业兴趣,似乎有点不合时宜,但还是提提为好。因为有兴趣做某事,与没有兴趣勉强做某事,个人的感受截然不同,成效也大不一样。没有兴趣,勉强为之,对人的健康也没有好处。《扬子晚报》前不久登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影响人类寿命十大因素”,其中第二条列出的就是“职业工作”。文中提到一个词叫“职业枯竭”,对其意义的解释是:由于职业所要求的持续情感付出,导致身心不堪重负所造成的身心枯竭状态。有职业枯竭倾向的人常常表现为工作时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效率降低,自我评价下降,时常感到无能、失败,甚至消极怠工,对他人进行攻击等。 现实生活中,究竟有多少人因职业枯竭症而“折寿”,不好统计,但职业枯竭对健康会造成不良影响却是不争的事实。
大学生求职时忽略兴趣,大概有两种情况:一是“饥不择食”。想想看,有没有工作都成问题,哪儿有资本去考虑个人对工作的兴趣?二是“金钱诱惑”,甲工作比乙工作待遇高,为什么我要弃高而低就?更何况大学毕业,今后要买房吃饭,养家糊口,怎么能不“见钱眼开”?但有一点,不管钱有多好,一生之中从工作之中获取乐趣,总应该是人生一大要义。待遇再高,整天感受“职业枯竭”,不仅一生做出的成就不会很大,而且对自己的健康也是不负责任。如果你对所从事的工作有兴趣,尽管眼前待遇一般,但伴随着事业的成功,谁又能说你今后得不到优厚的回报?至少伴随一生的健康,就是一笔无法估算的财富。有研究表明,在美国,人们选择工作时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就是自己是否对这份工作感兴趣,并不是把挣钱摆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