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大学校长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学生所学知识,有50%是从其他同学那儿学来的。斯坦福大学是国际一流大学,让学生与老师平分秋色,并没有降低学校的声誉,反而使斯坦福养育出了许多影响世界的著名科学家、学者。这一办学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谁都知道,教师的知识比学生多;但没有人敢说,学生知道的教师全知道。我校新近引进的著名教授桑新民被称作“IT人物”,他说:“我的电脑知识就是从学生那儿学来的,学电脑,学生超过老师,这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其实,学生超过教师的地方多的是。需要我们反思的是:教师传授知识,是否一定要固守整齐划一的课堂教学?一个教师在一堂课里到底能“教”给学生多少有价值的东西?桑新民教授说:“在整齐划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最倒霉的是两头的学生:好的学生总是‘吃不饱’,差的学生总是‘跟不上’,不仅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可怕的是使他们产生了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状态。”笔者十分赞赏国外课堂讨论的教学模式。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曾说:“在美国,我女儿拿回来的作业,几乎每次都是和两三个同学合作,做不好都挨批评,荣辱与共。”这种教育模式,从小学延伸到大学。在国外的大学,教师最喜欢给学生开参考书目,引导并参与学生对某一课题的讨论。这种教学形式,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关于怎样学习的知识;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而且训练了其应用知识的具体技能。
谁都清楚,今后的教育将是终生教育。教给学生多少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多少关于怎样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著名报告中指出:“未来的文盲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西方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撰写的被称作西方教育圣经的《大教学论》扉页上写到:“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如果我们能改变目前千篇一律的课堂灌输,像斯坦福大学那样,注意挖掘学生的“教学资源”,也许我们的教师就不会感到很累,而我们的学生却可以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