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所有动物中大脑与身体比重最大的一个,人类充分享受到了善于思考带来的种种好处。然而,一个能思考的大脑并不是只会带来好处,它也可能让人陷入一个思虑过度的泥潭里。就像高雅和吴翔所遇到的困境:想得太多。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在想得多不多这个问题上,我们身边的人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有的人“神经大条”,凡事都很少操心;而有的人则“心思太重”,大事小事总能琢磨上半天。这种差异当然是先天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但不论成因如何,对个人现在生活的影响就是,当外界刺激事件出现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会很自然地对同一个事件产生不同的反应。表现出来就是有人想得多,有人想得少;有人总能在事情中解读出对自己有利的一面,有人总能在事情中发现对自己不利的一面。很自然的,天生想得多,而且总想到不利念头的人,更容易思虑“过度”。
幸好极端的情况总是少数,大多数人都在正常范围,只有程度上的差别。没有几个人会认为自己就是高雅或吴翔,但多数人却不难从他们的某些生活事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比如在超市或商场里,为了买某种东西举棋不定;比如因为上司随口说出的某句话思来想去等等。
这种思来想去并不一定就会造成“思虑过度”并且给个人带来困扰,是否达到“过度”的程度,取决于大脑有没有做好另一件事情:自我觉察和自我调节。自我觉察是第一步,关注到自己的思维和情绪,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其后才是调节,根据情况做出有效的判断和处理。
首先需要判断的是,是否应该想太多。我们的精力毕竟有限,事无巨细殚精竭虑是造成“思虑过度”的第一个原因。在这个问题上判断的标准是事情的重要性或者后果的严重性。有的事情值得多费一些心思,比如择偶和择业这样可能对个人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这些时候考虑周到与否可能意味着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因此想多一点是应该的。但有些事件,比如茄子是鱼香还是红烧,衣服选红色还是蓝色等,对生活不会造成太大影响的事情,就不需要过分伤脑筋了。
被思虑过度所困扰的高雅们,应该在每次意识到自己又在无足轻重的选择之间犹疑时,及时喊“停”,采用各种方法帮助自己尽快作出决定,以终止这个思虑的过程,而不是掂量个没完没了。靠路人甲的性别来决定自己衣服的颜色看起来虽然荒谬,却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其实,只要能注意到事情的不重要性,我们通常很容易就能作出决定。
另一个需要判断的是,所思虑的是不是合理。各种各样的不合理信念是困扰高雅和吴翔的另外一个、也是最大的原因。之所以说它们不合理,是因为它们往往并没有事实根据,但他们却会把脑海中产生的这些念头当做真理接受下来,无休止地困扰自己。不合理的信念常常就是脑海里冒出来的念头本身,比如打不通亲友的手机就认为可能出了车祸,老朋友说了一句“心思太重”就认为对方可能在说自己“有城府”,可能“有意讨好”等。
处理这种念头的一个方法,是把这些当成别人说的,在脑海里反驳它们,寻找反面证据——车祸是小概率事件,再说到目前也没有听到有车祸的消息;陈群和我已经认识了很多年,他以前还说过我这个人太实在了,不会钻营,这次说这句“心思太重”应该也没有别的意思。这样的证据其实不难找,只是我们平时并没有留意。比起简单的转移注意力逼迫自己不再想,这种反驳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因为一旦成功地反驳了一个念头,它就会彻底消失,不再来困扰我们。
此外,过度思虑的人往往还有一个巨大的、隐藏在行为背后的不合理信念需要化解,那就是期望能把未来紧紧攥在手里,避开所有不确定性。高雅总是从小洞里掏出橘子肉来吃,还没恋爱就开始考虑毕业后怎么办、分手了怎么办,都是基于此。然而不确定性就是生活,偶然事件总是在发生。高雅也许最终能挑到一个门当户对看起来可以“五十年不变”的男友,却无法保证对方甚至自己不会被种种偶然推出既定的轨道。好在,这个社会的选择和自由越来越多,即使因为选择错了偏离了我们期望的生活,也还有机会通过新的选择重现实现,甚至实现得更有趣更丰富。所以学着放下思虑,享受偶然性才最重要。
米兰·昆德拉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即使是那些最严谨最严肃的思考,可能也只是为一个值得敬畏的、巨大的未知,提供些调剂品而已。
摘自中国青年报 2007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