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家评传》是对《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简称,这是我校出版社毕十余年之力推出的一套重点图书。大家都知道的事是这套书的问世与我校老校长匡亚明的倡导和坚持切切相关。为了将毛泽东“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遗产”的设想落到实处,经匡校长发起启动了这一文化工程。当初的计划是“凡二百部,约四千万字,自1990年开始陆续出版,争取十到十五年全部出齐”。其间匡老发过狠:“《丛书》不完成,我死不瞑目。”在他90高龄时曾问过《丛书》的副主编蒋广学:“保命、拼命,现在我能顾哪一头?”这成了他晚年最大的“二难命题”。可以说,煌煌巨著《思想家评传》是匡老用生命铸就的。即使是后来人力难抵天命匡老去世也未人亡政息,这套大书还是在众人的努力下完成。《评传》出版后好评如潮,获得大小奖项无数,也成了我校的一张名片。<BR&NBSP; />
说起我读《思想家评传》与晚清名人曾国藩还有点关系。有一次我在闲览时看到曾国藩的一句话,谈读书心得:“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它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强调读书要专。他还举了韩愈(郡望昌黎)为例:“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如读昌黎集,则目之所见,耳之所见,无非昌黎。以为天地间,除昌黎而外,更别无书也。此一集未读完,断断不换他集,亦专字诀也。”我深以为然,就追着曾国藩开始读他的全集。《曾国藩全集》共有30卷,除去报功名单和应酬贺词可以跳过,其余都要逐字过目,花费了我三、四年的时间。所获有哪些,一则对其人熟悉了,敢于去写、去讲有关他的事;二则他是文章大师,通读他留下的全部文字,自然水涨船高自己的笔下功夫也会渐长。<BR&NBSP; />
尝到了甜头,在读完曾氏全书后我还想读点什么。以高起点看当然应阅读原著经典,但书多时少,难见全貌,不若退而选择后人写的评传,其中也引了传主的著述,可得其大概。这样就选中了《思想家评传》,若是看完全套,也算是读一套之专集。时至今日,大约读了一半,略过百部。<BR&NBSP; />
若是有人要问,读完半套《思想家评传》有哪些深刻的记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首先是丰富知识。若不是如此通览,有些东西我或许终身也不会涉及。比如喇嘛教,开卷王尧写的《宗喀巴评传》,尽管大部分内容我都懵然不解,但也并非完全无益,总算约略知晓了喇嘛教大师宗喀巴的双边中观论。另外对思想史上的一些学理范畴在不同的书中会不止一次提及,多次反复留存的记忆就深。加之匡老当初在确定思想家时定的是广义,农、工、兵、医,均不遗漏,这就更利于广见闻。知识丰厚了,谈吐就不浅陋,授业就不枯窘,总之是好处多多。其次是见到了历史的另一面。《评传》部头大,字数多,不时能让读者了解一些其他书中难得见到的内容,也就是说更富有历史的立体感。去年我在镇江由当地校友会陪同参观北宋思想家沈括的梦溪园。沈括晚年在园中写了科学史上的名著《梦溪笔谈》。小园风景妙曼,花木扶疏,人们或许会以为沈氏是神仙境中人。我看过《评传》中的《沈括评传》,知道沈括晚年过得并不省心。他的妻室张氏生性凶悍,常对他施行家庭暴力,有时竟带着血把他的胡须揪下。当张氏得病去世时,他的老友在来悼亡慰问时竟以他终得清净为贺。而沈括对付家庭纷扰的方式则是埋头著述,以致成就了“千古一笔谈”,其忍辱负重的毅力真让人感慨。再次是读以致用。因读《评传》所知渐多,前几年我也壮着胆子“学写”,主编了一本名为《圣贤讲和》的书,节录、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平思想,又策划编写了一套《中国传统和平思想丛书》,儒、释、道三家各一卷,为和平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做了一点工作。<BR&NBSP; />
获益匪浅,但书只读了半套,我也真须效法匡老的豪言:“《丛书》不读完,我死不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