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曾经是中日之间一个不大的岛国,今天它已归属日本,成为日本的冲绳县。它与中国隔海相望,在历史上与中国的民间习俗极为相似,并与中国确立过藩属关系,长期向中国朝贡。
在留存至今的古琉球“万国津梁钟”上,刻着这样几行汉字:“琉球国者,南海胜地也。钟三韩之秀,以大明为辅车,以日域为唇齿,在此二中间涌出之蓬莱岛也。以舟楫为万国之津梁,异产至宝充满十方刹。”“万国津梁”指的是琉球有优越的地缘优势,位于几个国家之间,长时期一直保持着与中国、日本、朝鲜的贸易往来。那么在古钟的这几行文字背后,琉球又有哪些可以述说的往事。
万国津梁
琉球王国建立在中国与日本之间的琉球群岛上。琉球群岛由北、中、南三大岛屿群共100多个岛屿组成。由于国土狭小,琉球无法以农业立国,就凭借它独有的地理位置,发展海外贸易,在“转口贸易”中求富。琉球海外贸易的大宗货物是向中国出售日本的白银、漆器、刀剑、屏风和折扇,将中国出产的药材、瓷器、丝绸、铜钱转售到日本和朝鲜,还将东南亚、印度和阿拉伯半岛出产的棉布、犀角、苏木、香料、象牙、乳香、龙涎香销售到中国、日本和朝鲜。1511年葡萄牙人远征马六甲之后,每年都有两三条琉球船来到马六甲,带回大量印度班加罗尔(今日是印度的硅谷)生产的棉布服装,可见当时的海外贸易之盛。
琉球古称“流求”,据说是隋炀帝时起的名。记载琉球国史的著作《中山世谱》中说:“隋大业三年丁卯,炀帝令朱宽、何蛮抵本国,遥观地界于波涛间,蟠旋蜿蜒,其形若虬浮水中,名曰流虬,嗣后改名流求。”“虬”的意思是龙,用来形容球群岛的轮廓像龙一样漂浮在海上。后来为避讳帝王的象征龙,改成“流求”。直到明初,明太祖朱元璋给它起了新的名字,这就是“琉球”。
琉球国什么时候有人居住,正史难考,但在琉球国史中记载了开国的神话传说:很早的时候,有一个叫天城的地方,住着一个叫阿摩美久的神。天帝有一天告诉阿摩美久,说在天城下面有一片神奇的地方,你可以去居住。于是阿摩美久带着山石草木来到下面的海洋中造岛。岛造好后没有人居住,阿摩美久就请求天帝给他人种。天帝派男女二人来到岛上,生了很多孩子,其中大儿子成了国王,二儿子成了诸侯,三儿子成了百姓。
这个故事隐含着琉球群岛的居民最早有可能是从外面来的。学术界有种种观点,认为琉球人的祖先来自中国沿海地区,或是来自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岛链。不过表明琉球先民来自中国的重要证据是一个叫“闽人三十六姓”的族群。朱元璋统治时下令派人去琉球,“赐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派去的人大多是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他们到琉球后,受到上至王府、下至百姓的尊重,成为享有特殊待遇的族群,大多被委以重任,甚至官拜相国。他们居住的区域叫“唐营”,后来改称“久米”,就是永久享有俸禄的意思。“闽人三十六姓”居住的久米村在王都首里城,与琉球王族和贵族七大姓比邻而居。这些闽人后代家庭生活优裕,家家都有精心建造的花园庭院,种植奇花异草,还有“假山池苑,率有丘壑,供人游览”。
琉球原有三个国家。1429年,有个叫尚巴志的人统一了琉球群岛,开始了第一尚氏王朝。尚氏的姓是明朝皇帝赐的。尚巴志统一琉球后,“遣使请册封于大明。宣宗皇帝悦其至诚”,派人去琉球“赐王尚姓”。1472年明朝册封尚圆为王,开始了第二尚氏王朝。这时的琉球王国,“百僚分职,群臣授官,簪以金银,冠以黄赤,而定贵贱上下之分”,以服饰来表示身份高低。琉球人的民间习俗与中国相似,结婚迎娶也是鼓乐彩轿,大办酒宴。端午赛龙舟,九月重阳登高饮酒,都与中国相同。琉球人民也喜欢在房顶安石狮子,在交通要道放“石敢当”碑。
封贡之路
从明朝初年起,琉球就与中国建立了朝贡、册封的关系,一直延续到清代后期琉球亡国。二年一贡,友好关系延续了近500年。在今天江苏淮安市的王营还有一个琉球贡使郑文英的墓。他在乾隆年间来中国,因病故而葬在当地。琉球贡使来中国朝贡一般在福州登岸,水陆兼程到达京师,路上大约需要72天。使团并非全员进京,只是正副使及其从者、通事约20人进京,其余人留在福州,允许他们就地贸易。礼部把来京的贡使安置在会同馆,通常在会同馆要宴请两次,接风送别。接着是呈递进贡表文和贡品,贡使在与皇帝见面前要学习礼仪,去鸿胪寺演礼。若是逢到重要节日,举行君臣朝贺典礼,来京的使节也会一同参加。“凡贡使至京,恭谒万寿圣节、元旦、冬至朝贺,及皇帝升殿之日,主客司官暨馆卿大使等,率贡使至午门前朝房祇候,引入贞度门,皇帝御太和殿,百官行礼毕,序班引贡使,挺赞行三跪九叩礼。”从琉球来的贡使一般都会选在这些重要节日前来,以便有机会参加朝贺。贡使回国前还要给他们礼物,除给国王的礼物外,贡使、从人大家有份。
中国与琉球之间除朝贡外还有册封大礼。按照规定:“琉球国王凡王嗣位,先请朝命,钦命正副使奉敕往封,赐以驼纽镀金银印,乃称王。未封以前称世子,权国事。”也就是说,琉球国王去世后,准备继位的王子要经过中国皇帝批准、册封后才合法。1680年,琉球贡使请求康熙皇帝派人去给琉球新国王尚贞册封,得到康熙同意。册封要选册封使,礼部选中翰林院检讨汪楫为正使。以前要造专门的册封船,这次康熙正准备攻打台湾,就让册封使乘战船去琉球。1683年6月,船队出发,路上顺风顺水,十几天就到了琉球。上岸时“鼓乐导引,倾国聚观”,其人数“不啻数万,欢声若雷”。国王亲自来迎接,“王出城三里,至守礼坊下,具朝服行九叩礼。”册封使要做的事主要有两件,祭奠老国王,册封新国王。在大典上宣读诏书册封,然后赏赐莽缎、绫绸。办完正事后,册封使就在琉球各处游览,题字吟诗,与当地文人相互唱和。
按照惯例,册封使回国后要把出使的经过写成报告,交给皇帝看,然后交史馆保存。汪楫回国后写了一本叫《使琉球杂录》的书,把他在当地的见闻记录下来。这本书有五篇:“使事”、“疆域”、“俗尚”、“物产”、“神异”。“神异”篇记载了在海上祭神的一些情况,其中有一段这样写道:
二十五日,见山,应先黄尾后赤屿,无何,遂至赤屿,未见黄尾屿也。薄暮,过郊,或作沟,风涛大作。投生猪羊各一,泼五斗米粥,焚纸船,鸣钲击鼓,诸军皆甲露刃,俯舷作御敌状,久之始息。问:“郊之义何取?”曰:“中外之界也。”
这段记载是说,当汪楫的船队过了“郊”或“沟”之后,风浪大作,船队就向海里投下活猪、活羊,再泼下米粥,焚烧纸船,敲锣打鼓,随行官兵拿出兵器,如临大敌做好战斗准备。这里提到的“郊”或“沟”,也称为“黑沟”、“黑水沟”,就是今天说的琉球海沟。汪楫记述的祭祀仪式就是在琉球海沟举行的。琉球海沟将琉球群岛和中国大陆架截然分开,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以及台湾岛坐落在水深不到200米的中国大陆架上。琉球海沟是海难多发地,也是“中外之界”。由此可见,至少在清初,中国已将琉球海沟作为中国和外国(琉球)的分界线。汪楫的记载是钓鱼岛属于中国的有力证据。
末代挽歌
正在中琉两国使节络绎不绝、友好往来之时,一个琉球的邻国打破了这一宁静局面,这就是日本。早在1609年3月,日本幕府将军德川家康下令,由九州萨摩藩的藩主岛津家久出兵入侵琉球。岛津率兵三千,打到了琉球王国的都城首里,企图一举吞并琉球。后在明王朝的压力下,以及日本内部的纷争,岛津的阴谋未能得逞。
1871年12月,有两艘琉球船在海上遇到飓风,漂到台湾东海岸,一艘船遇救,另一艘船触礁沉没,船员上岸后与当地高山族居民发生冲突,结果有54个琉球人被杀。这一事件本与日本毫无关系,但却被日本利用生出事端。过了一年,日本派人去北京,抗议他们国家属下的琉球居民被杀,这是为了他们日后吞并琉球留下口实。1875年,清王朝的同治皇帝逝世,光绪皇帝继位,琉球按惯例向中国派出庆贺使。这件事被日本知悉后,更欲占有琉球。这一年,日本官方正式向琉球国王发文,要求琉球停止向中国派出贡使,撤销在福州的琉球馆,停止册封仪式。这就是日本对琉球的“阻贡事件”。琉球国王表示决不能从,派人去日本抗议:“琉球藩久荷中国恩谊,今不能无故背弃。天朝若与中国交涉,如得中国承认,则当奉命。”这是说我们不愿与中国断绝朝贡关系,但若是你们与中国商谈,要是中国同意,我们则奉命。日本动用了武力,把琉球国王尚泰押往东京。在监狱中尚泰秘密派遣他的妹夫紫巾官向德宏等三人乘小船去中国。这条小船历经磨难到达福建,清政府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派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去日本交涉,谈判了好几个月。何如璋态度强硬,向日本外务省发出照会,说明琉球自古就是一个独立国家,与中国有着数百年的宗藩关系。“今忽闻贵国禁止琉球进贡我国,我政府闻之,以为日本堂堂大国,谅不可背邦交,欺弱国,为此不信不义无情无理之事。”“琉球虽小,其服事我朝之心,上下如一,亦断断难以屈从。”
就在双方交涉之际,日本加快了侵占琉球的步伐。1879年4月,日本宣布将琉球王国改称冲绳县。这年7月,向德宏等三人在得到日本吞并琉球的消息后,剃发改装,来到天津向李鸿章上书**,请求中国“尽逐日兵出境”。向德宏在**书中写道:“生不愿为日国属人,死不愿为日国属鬼!”尽管限于当时的国力,清政府无法出兵援助,但一直没有放弃外交努力。这时,美国前总统格兰特来中国旅游,李鸿章就请格兰特出面调停。结过格兰特的调停,日本提出了解决琉球问题的方案,同意将琉球南部的宫古岛、八重山岛交给中国管辖。中国之所以提出琉球交涉,是为了保住琉球不亡国,并不是要贪图它国的土地。李鸿章想到可以在这两个岛上重立琉球国,就让何如璋去寻找琉球国王的后代,预备将来立国。找到这些人,何如璋与他们交谈后,大失所望。这些人说,南部土地贫瘠,物产匮乏,即使归还了也难以生存。李鸿章改变了看法,拒绝与日本签订分岛条约。琉球问题就此搁置下来。
权归何处
日本在琉球实行的是残酷的殖民统治,把琉球人当贱民看待。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末,一场巨大的灾难降临到琉球。美军发起了冲绳岛战役,美日军队在这块土地上血战。日本法西斯输红了眼,要求当地老百姓也参加战斗。由冲绳县立第一女子高等学校的女生组成“姬百合”救护队,负责抢救伤员。在冲绳岛被美军攻占后,这些正值花季的少女退到黑暗的洞窟,拒绝投降,全部拉响手榴弹自杀。她们不是死在美军的炮火下,而是死于日军的欺骗和恐吓。战败之时,日本政府以“担心琉奴带领支那(中国)人清算日本”为由,下达所谓“玉碎令”,要当地驻军屠杀琉球人,大约有26万琉球人被日军杀害。这是公认的日军在二战中犯下的与南京大屠杀、强征慰安妇并列的三大罪孽之一。
二战期间,还有一次琉球与中国擦肩而过的历史。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举行开罗会议。23日晚,蒋介石与美国总统罗斯福会谈。在谈到剥夺日本在太平洋侵占的岛屿时,罗斯福对蒋介石说:“琉球系许多岛屿组成的弧形岛屿,日本当年是用不正当手段抢夺该岛的,也应予以剥夺。我考虑琉球在地理上离贵国很近,历史上与贵国有密切的关系。贵国如想得到琉球群岛,可以交给贵国管理。”对这一建议,蒋介石思索了半天,勉强回答:“我觉得此群岛应由中美两国共同管理为好。”11月25日,罗斯福与蒋介石再次会谈,罗斯福又提到琉球群岛:“我反复考虑,琉球群岛在台湾的东北面,面向太平洋,是你们的东部屏障,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你们得到了台湾,如不得到琉球,台湾也不安全。更重要的是,此岛不能让侵略成性的日本长期占领,是不是与台湾和澎湖列岛一并交与你们管辖?”蒋介石又是犹豫不决,半天不说话。罗斯福以为他没听清楚,再次明确地说:“贵国要不要琉球?如果想要,战争结束了,就将琉球群岛交给贵国。”蒋犹豫再三才答道:“琉球的问题比较复杂,我还是那个意见,中美共同管理为好。”蒋介石的回答让罗斯福感到意外,以后就再也没提这个问题。
二战后琉球群岛划归美国管理,成为托管地。1969年,美国与日本单独签订协定,将琉球私相授受给日本。这遭到了海峡两岸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因为联合国托管制度的目的是促进托管地最终走向自治或独立,而美国将琉球单方面交给日本,违背了这一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