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中西文化之间: 记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范毓周

来源:ok138cn太阳集团529发布时间:2014-08-12 07:59:41访问量:2

 

2014年8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刊登文章介绍我系范毓周教授。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做“虚学”要有“实学”的根底,而做“实学”要有“虚学”的眼界。  

“实”学对应传统的考据之学,现在称之为实证研究;“虚”学对应传统的义理之学,现在称之为理论探索。  

初识范毓周先生是在十年前,那年我报考了他的博士研究生,按照学校的安排,前两天笔试,第三天由导师面试。记得是一个春日的早晨,我们几位参加面试的考生都提前到了我校文科楼一层指定的小教室里。和煦的阳光透过玻璃窗,静静地洒落在屋子正中的长桌上。大约九点的时候,范毓周先生快步走进了小教室。那天他身着一件藏青色的风衣,内着考究的天蓝色衬衣,朝气蓬勃,绝然不似年近六旬的老人。范先生非常和蔼地和大家打了招呼,并简单询问了每位考生的基本情况,气氛顿时变得轻松了许多。  

我有幸取得了入学资格,得以随侍先生左右。先生开课很有针对性,用时兴的话讲就是个性化设计。比如,早我们一年入学的徐琳君对玉器情有独钟,先生就单独为她开设了侧重考古学的古玉研究;我和同年入学的王志轩君的兴趣都在先秦历史,先生就先为我们开设了先秦文化专题。课程安排在下午,先生每次都会提前到教室开课,这样我们就会留下更多的时间讨论一些问题。先生学识渊博,也很健谈。我们讨论的范围很广泛,除学术之外,也会谈及社会人生,当然更多的还是向范先生请教出土文献和上古史方面的问题。  

做“虚学”要有“实学”的根底。  

范先生经常跟我们讲学问中“虚”与“实”的关系。他说,做“虚学”要有“实学”的根底,而做“实学”要有“虚学”的眼界。照我这些年的体会,学问中“实”的内容,大概指那些依靠切实的材料,通过逻辑推理和实证研究可清晰辨明的东西,强调思维的连续性;而“虚”的方面,是指那些不能或者不能完全依靠逻辑推理来揭示的内容,强调思维的跳跃性。  

具体到文史研究中,“实”学对应传统的考据之学,现在称之为实证研究;“虚”学对应传统的义理之学,现在称之为理论探索。纵观范毓周先生的治学之道,无不贯穿这样两条主线。  

先生的学术研究,粗略来分,举凡关于甲骨学、金石学、简帛学以及美术考古、文物鉴定的研究多属于前者,如《释“王”》、《说“我母”》、《甲骨文月食纪事刻辞考辨》、《说“小王”》、《甲骨文中的“尹”与“工”——殷代职官考异之一》、《关于“曾之造戈”的几个问题》、《荆门郭店楚墓墓主当为环渊说》、《上海博物馆藏楚简〈诗论〉第1支简的释文问题》、《上海博物馆藏楚简〈诗论〉第2简的释读问题》、《上海博物馆藏楚简〈诗论〉的释文、简序与分章》、《上海博物馆藏楚简〈诗论〉第三、四两枚简释读》、《息器、妇息与息国》、《甲骨文中的合文字》、《殷墟卜辞中的“方”与“方帝”》、《殷人疾病补考》、《试论何组卜辞的时代与分期》、《略论武丁卜辞的时期划分》、《殷墟卜辞中的“示典”》、《关于上海博物馆所藏楚简〈诗论〉文献学的几个问题》、《临汝阎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山土陶画〈鹳鱼石斧图〉试释》、《简论巴东出土的三国银印》、《传世王羲之〈姨母帖〉辨伪》、《传世王献之〈鸭头丸帖〉帖本的真伪问题》、《新西兰毛利人的玉器:玉与戈》等;而关于历史(旅游、武术)文化以及文明探源与比较的研究多属于后者,如《前轴心时代的中国与希腊——早期中西文明比较研究论纲》、《中原文化在中国文明形成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问题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离不开本土化创新》、《试论灭商以前的商周关系》、《略论吴文化的族属与历史渊源》、《二程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当代意义》、《中国古代太极理论的演变及其对太极拳的影响》等。  

范毓周先生的学问之道不仅强调“实”与“虚”的差异,更追求“虚”、“实”结合的通透,比如对“王”字的研究(《释“王”》)服务于何组卜辞的断代(《试论何组卜辞的时代与分期》),又如对墨西哥东海岸奥尔梅克玉器上所刻“戉尹入三”、“石三磬用”等文字的释读,最终形成了《殷人东渡美洲新证——从甲骨文东传墨西哥看商代文化对新大陆的影响》一文。
做传统文化交流的使者。  

范毓周先生兴趣广泛,在书法、绘画、武术、中医学理论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或许因为对传统文化的钟爱,他更喜欢用国学的概念范畴来揭示事物的哲理。当然,这丝毫不影响他对西方文化的热爱。在漫长的学术生涯中,先生始终与欧美相关研究机构有着广泛的接触。20世纪80年代,他曾受美国科学院和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邀请,以国家学术代表身份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作专题学术报告。并受聘与Edward L. Shaughnessy(夏含夷)教授合作在芝加哥大学为美国中西部博士班开设“甲骨文高级讨论”课。2001年3月,范先生获得美国“文明起源与探索基金会”资助,应美国得克萨斯基督教大学邀请,与其他中美学者联合开展了“跨越太平洋的早期接触——商代中国与奥尔梅克文化比较研究”专项研究。同时应邀在墨西哥国家人类学与历史研究院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地讲学。  

由于对数理学科的偏好,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就开始致力于甲骨文信息的数字化,1987年通过相关机构的认定。  

范先生学贯中西,但与学生却亦师亦友,谈学论道,从不以己意为必是。我毕业后与范先生见面的机会虽然很少,但常鸿雁往来。记得去年参加我校的校友会,我住在南苑宾馆,本来要去龙江小区拜访老师,老师正好也住在南苑宾馆。师生阔别多年,难免彻夜一叙。老师依然精神矍铄,只是头发略有花白。我们主要讨论了西学东渐以来国学之兴替。话题由希腊化时期西方古典数理学科的迅猛发展,直到近世以来西方以自然科学为依托的技术革命。而以中国为核心的泛东亚文化圈如何在充分吸收西方文明尤其是其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保有以国学为内在认知体系的东方精神,是范先生深切关注的。从对书院制度到中医学养生理论的推崇,无不展现了一位学者的人文情怀和赤子之心。  

随着年岁的增高,先生以更加成熟的眼光回望自己的学术道路,爬梳以国学为内核的传统文化之脉络与走向,为传播和推广国学奔走于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2010年11月,他应邀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作了题为“汉字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的双语报告。目前,应陈鼓应先生之邀,他正积极策划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举行的两场学术讲座,而此前,他刚结束了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场讲座。虽年近古稀,但他依然豪情满怀,投身于倾注一生心血的学术事业。

返回原图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