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中国游人有机会到英国去,只要行程从容,总要抽时间去两个闻名世界的大学城:牛津和剑桥,亲身体会一下当地的古色与书香。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对国人来说早已是久闻大名,听来如雷贯耳。牛津大学的鲍德林图书馆有600万册藏书,据说囊括了古今所有英文图书,钱钟书先生当年在馆内饱读诗书,自称把西学的大经大典都一一读过,并戏称“鲍德林”为“饱囊林”。至于剑桥大学也声誉颇高,我们国内有些大学为提高自家的地位,就有以“东方剑桥”自诩的。此外英国有深谙产业开发的精明人在剑桥城外租一间房,然后向世界各地寄信,其中以向中国人发信尤多,称其正在编的《剑桥名人录》直译《剑桥人名录》 准备将收信人收录,如寄来简历加上若干美元或英镑就能奉上精装的名录,让你与世界名人比肩。
循惯例,我去英国也去了牛津和剑桥。按辈分排,牛津大学是长兄,剑桥大学是当年一些不满牛津教学制度的师生出走后建立的,屈为小弟。但经过七八百年的苦心经营, 这对兄弟后来都有了大名,并且建设的规格、模式也都差不多。首先都以大学为中心建城;其次都建有一个个独立办学的学校;再次历史都悠久,普通的讲堂、宿舍动辄就有四五百年历史,以古旧为时尚。这对兄弟大学其他相像的地方也很多,如都建有一所以收藏文物为主的大型博物馆,甚至都有一座名为“叹息桥”的古桥。
我先去的是剑桥。这座大学城的历史感很浓,景色依然是旧貌。无论是国王学院还是女王学院都跨越剑河独成体系,某座咿呀开闭的木门有五百年历史,某尊白石琢成的塑像是何位文豪。就连站在门前的向导老人也是古貌童心,让人难忘。再从总体格局来看,各学院连成一体,而为游人服务的饭店、商店则退在城边,如同旧戏舞台上仆从的地位。各学院在剑河的另一侧保留了大片的草坪,供人远眺养目。锦上添花的还有一条穿城而过的剑河,河上有剑桥独特的平底小船供人租用。这种船在英语中有一专门名词称“punt”。
至于对牛津的印象可以借用剑桥导游的介绍,牛津与剑桥相比是“更早但不是更好”。从学校的建筑来看两地无大差别,但从总体格局来看差别就很大了。这些年牛津不知受哪股风的驱动,竟想起了在商业上大力开发古城的馊主意。牛津城的主要大街两边已经破墙开店,全是一家家在英国到处可见的连锁商店分店,有些店的规模还很大,行同超市。还有最近开发的人造旅游景观“牛津故事”,里面不外乎蜡像轮车、声光电烟。以前听人介绍是“一到牛津你就踏进了历史”,现在则似乎是“人到牛津看遍英国连锁店”。可惜的是到牛津的游客来的目的是访古问学,不一定会有多大兴趣购物,真让人担心牛津的开发是开了未必能发。离开牛津时我略微有些失望,感到牛津像位饱学老人好似突然悟到“读诗书不如倚市门”的道理,开始热衷于弄潮下海了,只是可惜了这付身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