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工程师孟莎美从德国法兰克福乘机前往中国,在飞机上,她发现不睡觉玩的基本是中国人,“而且他们都是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联想到一位法国朋友曾经发出的疑问:“为什么中国人都在打电话或玩游戏,却不读书呢?”于是就写了一篇文章叫《不阅读的中国人》,引起不小反响和争论。难道我们真的不读书吗?统计数字显示的比现实还要残酷。但我觉得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在我来看,最重要的是,我们该读什么书?我们又该如何读书?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在网络时代,一目十行的浏览何止“万卷”?读书仿佛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果真如此吗?事实上,读书作为一种创造性极强的精神性实践过程,它需要读者付出包括体力在内的一切努力。好的阅读是能够“不疑处做到有疑”,需要有“踏破铁鞋无觅处”的付出,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才会是一种滋养,对人生有益,对自己的精神有益。因而阅读的数量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阅读的质量。我同意一种观点:读者是否能够保持对文学作品高质量的阅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时期能否产生出伟大作品。
在当下,考试经济也部分改变了国人对读书的认知。许多人将应付资格认证与英语考级也当成“读书”。有人差不多一生都在应付考试,因而他一生都在“读书”,是这样吗?将读书如此功利化并非始于今日,从传统文化里似乎也能找到来由。不仅是学而优则仕,书中更有“颜如玉”“黄金屋”和“千钟粟”,读书不是建构精神世界的必须,而是获取外部利益的手段。
只有高质量的阅读,你才会发现,大师原来都是有来处的。比如湖畔派诗人对艾米莉·勃朗特的影响,艾米莉·勃朗特对福克纳的影响,福克纳对马尔克斯的影响,马尔克斯对莫言的影响……读书并不能让我们变得精明,却可以让我们认清自己以及他人。
藏书的多寡其实也非读书多少的量尺。藏书少的人未见得就读书少。钱锺书的藏书不多,可他总是手不释卷,杨绛先生说:“钱先生有书就赶紧读,读了总是做笔记,所以我家没有大量藏书。”熊十力的藏书也不多,甚至有人认为他家里根本就“没有藏书”。但他的学生却说他“殊不知上下四方,万象森列,却是先生的书库,先生平时仰观俯察,观其会通”。熊先生是哲学家,他怎会不读书?书已经都融化在他的血液里,就像书籍之于柏拉图与苏格拉底,就像书籍之于失明后却成为图书馆馆长的博尔赫斯。
这是一个深入阅读的时代吗?显然不是;但我们因此就不追求高质量阅读了吗?显然不能。当我们真正阅读完一部好书,我们会有一种刚刚穿越了旷野与远征跋涉后的感觉,累并快乐着。雨果说:“自从混沌初开以来,人类究竟是什么?是一个嗜好阅读的人。”雨果这里所说的阅读显然是高质量的阅读。
深圳读书月有一句口号:人生风景何处寻,云在青天书在手。我喜欢这两句话。世界正变得无比喧嚣,而阅读恰恰是能让一个人独处且不寂寞的最好方式。是的,只有阅读才能告诉我们自身的位置。一杯茶,一本好书,在一个安静的情境下与自己的内心对话、交流,难道还有比如此更能有益于我们人生的方式吗?
本文由孙江林老师推荐,来源:今晚报,作者:狄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