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5日9点30分,我校国际关系学院郑先武教授邀请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东南亚研究会副会长、泰国法政大学比里·帕侬荣国际学院教授杨保筠教授,在ok138cn太阳集团529209会议室为在场的主要来自ok138cn太阳集团529和国际关系研究院的硕士生与博士生同学作了名为《从国别与区域研究视角看东南亚历史的发展》的演讲。这是继24日19点同样由杨保筠教授主讲、郑先武教授主持,面向全校开展的《全球史视野下的海上丝绸之路——以东南亚的历史地位为例》之后的又一场极具专业性的重磅学术讲座。杨老师以其渊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深厚的研究功底和鲜明的问题意识,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兼具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的精彩演说,使聆听者倍感收获。
在演讲开始前,杨教授以中国历史“以史为鉴”的重要传统和东南亚地区复杂多样的现状为索引,高屋建瓴地指出了历史研究与当下时兴的区域国别研究的关系问题,引导与会者深入思考历史研究之于区域国别研究尤其是东南亚各国及该区域研究的意义,从而以扎实的历史功底厘清和理解当下重大现实问题的来龙去脉与历史变迁。
此次演讲主要分为两个紧密关联的部分:东南亚历史研究的视角和切入点;东南亚历史研究领域和途径。在具体展开的过程中,杨保筠老师充分结合相关史料、语义、“故事”、“新闻”与问题,兼顾重大的历史分期与细微的历史脉络,生动演绎了如何融会“史才”、“史学”与“史识”,介入东南亚地区的国别与区域研究。
首先,在东南亚历史研究的视角和切入点方面,杨保筠教授指出,古代史主要立足于国别、中古史以区域为重要平台、近现代史已纳入世界的背景,而当代史则充分展现着全球化场景下区域与国别的互动。以此为指导,在东南亚古代史方面,杨教授主要以中南半岛的扶南(真腊)、占婆(林邑、占城)、交趾为例,聚焦早期国家的建构与发展,阐述了印度文化、中国文化等“外因”与相关族群的生存环境及其社会发展等“内因”(主因)间的互动,并强调了河流等地理因素在此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东南亚中古史方面,杨教授主要以大陆东南亚的吴哥王朝(高棉人)、蒲甘王朝(缅人)、素可泰王朝(泰人)、澜沧王国(老人)和大越(越人),以及海岛东南亚的室利佛逝(马来人)为例,聚焦以主体民族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帝国的建立与发展,阐述了本土民族帝国间的竞势消长及其与外部大国的合纵连横,强调这一时期的历史更需着眼于东南亚区域的大舞台,观察各国之间的关系、力量对比的消长及其对东南亚区域历史发展进程的深刻影响,并据此着重探讨了泰人国家崛起引致中南半岛格局改变的案例,进而设问泰国为何总能够在历史上保持独立地位等问题。
在东南亚近现代史方面,杨教授主要以世界史的视角考量该区域的历史发展,阐述了西方殖民统治及其政治经济体系的地方化、东南亚各国民族主义意识的强化、宗主国疆域划分遗留的问题、曼谷王朝对演变局势的因应及其对区域和对泰国本身“大国平衡”外交与民众心理的影响、战后两极格局下国际因素对东南亚地区与国家的直接影响以及区域尤其是东盟主导的合作机制对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应对。而在东南亚当代史方面,杨教授指出东南亚当代史是全球化背景下东南亚各国与区域一体化的互动进程,并就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东南亚国家的身份变化及其在处理内外事务时的利益考量等方面作了分享,在此过程中,杨老师提请与会者注意东盟等区域合作机制背后一以贯之的安全考虑以及“双边”与“单边对多边”的不同层面。
其次,在东南亚历史研究领域和途径方面,杨保筠教授指出,长期以来我国东南亚研究以通史研究为主,注重中国史籍所涉东南亚国家古代史研究,在改革开放以来于史料、史观和研究范围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出现了多种优秀的区域与国别研究成果,尤其是在文化史、宗教史、军事史和国际关系史等方面的工作,但同时还应当深化其他领域如民族史、经济史和环境史的研究。与此同时,杨教授以切身体会强调了东南亚历史研究“实地感”和“史料先行”的重要性,启发同学们通过实地考察感受历史厚重、启迪研究思路、核实史料虚实、验证既往观点、提出新的问题,并勇于参与建设利用“5G”时代的东南亚历史研究数据库。最后,杨教授以泰国拉玛十世加冕典礼的具体情况作为“历史的回响”,结束了本次演讲。
杨老师在演讲结束后陆续回答了在场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以自身的学术和人生经历,以及丰富的东南亚区域与国别见闻,同与会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互动。与会学者表示,“聆听老先生的一番高论,国际关系与世界史、全球史、区域史的结合,东南亚国际关系研究与东南亚史的结合,任重道远”。在与会者热烈的掌声中,这次活动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