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丨贺云翱教授谈考古和遗产视角下的六朝文化

来源:ok138cn太阳集团529发布时间:2015-10-18 07:14:48访问量:3

 

      2015年10月4日,贺云翱教授在逸B104以《考古和遗产视角下的六朝文化》为题,向同学们做了一次精彩的报告。 

    贺云翱教授首先介绍了六朝概况。六朝是自秦以降统一的帝国架构中的第一次分裂。它的出现是有复杂作用机理的。与传统观念相反,六朝并非是黑暗分裂的时代。它上承秦汉,下起隋唐,在各方面,尤其是文化上,具有深远影响。于是,贺云翱教授高屋建瓴地指出考古学的意义。通过对历史,尤其是普通民众和物质文化的考察,考古学尝试建立一种全面的历史。随着历史学从文献史学到考古史学再到遗产史学的发展,它愈发强调文化的传承、共享、对话和创新。

 


 

    随后,贺云翱教授简要回顾了六朝考古历程。从中央大学的朱希祖、朱偰先生到我校的蒋赞初、罗宗真等教授再到包括贺云翱教授本人的相对年轻的学者,在这薪火相传中,六朝考古的范围更加宽泛,我们对历史文献的理解愈发深入,国际学界的交流逐步拓宽。

 


 

    回顾过后,贺云翱教授提出了他的独到观点。六朝时期,中国历史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分合交替;多文化板块兴衰互补;雪球式逐步融汇发展;政治统一性和文化多样性共生。贺云翱教授着重介绍了中国文明的四大板块,即北方的草原高原板块,关中、晋豫的黄河板块,以南京、杭州为中心的长江板块和东南海洋板块。文化板块的相互碰撞、交流与融汇造就了一个又一个文明高峰,而六朝便是这样一个文化高峰期。随之形成了“北京——西安——南京”三座古代中国门户城市,由此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内生结构,保证了中国的文明延续。六朝也推动了中国大格局的变化。中国中心由沿黄河东西变动转至沿“北京——南京”的南北轴线运动。这种运动甚至主导了中国整个的政治格局和民族命运。而在此时,黄河板块与草原板块碰撞融合,长江板块和东南海洋板块开始崛起,四大板块并行发展,后世“南强北弱”的格局逐渐显现。

    接着贺云翱教授提纲挈领地描述了六朝时期的历史特征。随着草原高原民族第一次大规模进入中原并“汉化”,黄河流域人民大规模南迁,使南方地区得到高度开发并出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陆上丝绸之路的扩展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加深了亚洲各地的交流。中国文明走向日韩,形成东亚文化体系。而南亚佛教文化的传入更是极其深远地影响了东亚文明。而这种宏大、开阔、多样的文化气象为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于是,贺云翱教授便以时间为轴,以历史为骨,以文化为其辅翼,以实物充其形体,向同学们展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六朝绘卷。六朝肇始孙吴,衣冠南渡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朝帝王莫不营建南京,由现今发掘的残垣砖墙可观其形制。南京的崛起提升了江南地区的地位,使苏南从政治经济中心升为文化中心,使江南文化辐射到长江流域。她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南方中心,是中华文化复兴之都。

    六朝是文化百花齐放的时代,也是物质文明繁盛的时代。佛教入华,带来了新思维、新语言、新文学、新的社会张力。这是一场真真切切的文化革命。《吴时外国传》与日韩出土的瓦当、铜镜又佐证了六朝对外交流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勃兴。两谢、《世说》尽其风流,永明、骈赋极其繁饰。《文心》、《诗品》、开创了我国文学批评传统。哲学、史学、书法、绘画、雕塑,皆颇有可观。而成型于六朝的瓷器则刷新了中国物质文明。贺云翱教授以图片的形式,展示了六朝考古成果,再加上精妙的说明,辅以治学逸闻,将六朝风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让同学们甘之如饴。
 


 

    最后贺云翱教授总结了六朝的文化遗产。一是传承,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命脉的保留。二是创新,是对两汉儒学的突破。三是交流,是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东亚文化体系的形成。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师生“疑义相与析”,就“明朝与六朝文化”,“礼崩乐坏与文化勃兴”,“中国五胡入华与罗马蛮族入侵”等问题做了深入探讨。

    而在报告过程中,贺云翱教授不仅向同学们传授知识,还始终强调学者的现实关怀与社会责任。他说:“如果知识分子都变为现实主义者,那这个国家还有希望吗?”此言掷地而作金石声,令人感动,催人奋发。我等后生,为人为学,当亦如是。

 


 

撰文/学术部

返回原图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