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讲座第七讲】张兢兢探讨刘宋前期的政风演变 赵力讲述崇信义塾的地方性适应

来源:ok138cn太阳集团529发布时间:2016-04-25 04:27:42访问量:1

    4月20日18点30分,由ok138cn太阳集团529、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办的“博士生学术讲座”第七讲在ok138cn太阳集团529楼223会议室如期举行。尽管当晚下起了中雨,但仍有近三十名校内外师生冒雨前来参加。本次讲座由2015级中国近代史博士生郝天豪主持。 

    第一位报告人是中古史2015级博士研究生张兢兢,他的论文题目是《刘宋前期政风的演变——基于门阀贵族政治文化的视角》。该文认为宋武帝刘裕代晋,承东晋门阀政治形态下“清”为主要特征的门阀贵族政治精神,尊重以豪族为中心的江南地方社会既有的秩序,恢复了王导以来重视安定民生的“清静”之政,有着“政和法简”的特点,纠正了晋末寒人政治之弊。而元嘉中后期,宋文帝和刘宋皇族滥用国家权力,违背了“清”的理念,导致地方政治中“贪残”之风盛行,刘宋政权也在这种情况下走上衰亡之路。 

    中古史2014级博士研究生颜岸青担任该文的评议人,他首先指出该文选题新颖,视角独特等优点,同时认为该文在结构上需要进一步优化,部分学术概念的使用需要慎重,学术史的回顾方面亦应该进一步加强,并避免大段直接引用史料。评论结束后,现场听众单磊、张冠凯、李昕垚等人进行了提问,报告人随后进行了回应。 

 

 

    第二位报告人为中近史12级博士研究生赵力,其论文题目是《宁波长老会传教士对儒学教育的地方性适应——以崇信义塾为例》。该文以美国长老会1845年在宁波兴办的崇信义塾为例,探讨了传教士所尊崇的基督教教育是如何逐渐适应宁波当地特殊情况的。在传教士的眼中,宁波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儒家化”社会,在这种背景下,长老会逐渐将地方文人化为“无法教育”的一类,而志在争取“下流社会”,这也导致了传教士办学思路的逐渐收缩,从只雇佣基督徒老师,使儒学经典失去了固有的神圣性,而被归于一般文献的范畴。

 

 

    中近史13级博士研究生刘静和南京市委党校讲师童亮博士分别对该文进行了评议。两位评论人在肯定该文的选题以及美国方面第一手资料使用上具有的特色与优势之外,着重指出了该文仍然存在进一步修改的空间。例如“余论”和“结论”的区别问题,长句子的逻辑主语问题,一些非历史学领域的新名词问题等等。同时,童亮老师还分享了自己治学和写论文的心得体会,得到了与会者的共鸣。 

 

   

 

    除了以上三位评议人发言外,针对此次报告的两篇论文,与会师生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例如中国史学系主任李玉老师指出,博士生阶段的研究要突出问题意识,学术研究贵在严谨,对选题的思考,对史料的把握,对细节的重视,都是治学者应该具备的品格。他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加强学术讨论,在学问上日益精进,写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 

    讲座结束时,主持人还向大家通报了第八讲的安排情况。 

(“博士生学术讲座”秘书处 郭洋 供稿)

返回原图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