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日晚18点30分,由ok138cn太阳集团529、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办的“博士生学术讲座”第八讲在ok138cn太阳集团529楼223会议室如期举行。近四十名校内外师生参加。申晓云教授、李玉教授和梁晨副教授等老师莅临指导。本次讲座由2013级中古史博士生单磊主持。
第一位主讲人为2015级中古史博士生张冠凯,报告的题目是《安禄山叛乱原因新探——从朔方、河东的争夺说起》。他首先陈述了唐玄宗初期藩镇体系分为东、中、西三部的状况,主要围绕边防策略的转变、东西部藩镇力量的此消彼长以及河东、朔方二镇情况的变化对于安禄山叛前实力膨胀所产生的助力展开论述。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博士生朱星宇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博士生Ryan Holroyd对该文进行了点评。朱博士认为,探讨安史之乱的起因与成败,不应忽视人口、经济的基础,战前河北地区本身雄厚的实力、以及战时江淮财赋对中央的支持,都应纳入考虑范围之内;Ryan Holroyd博士肯定了该文将安史叛因纳入大的历史背景中的尝试,同时指出了几点细节性的意见,比如文中地图的选配、朔方河东两镇本身的情况,以及中央将河东划属安禄山的意图等问题。提问环节中,现场听众颜岸青、段彬等多位同学围绕河东、江淮、塞外等多个区域的博弈及三镇内部的情况进行了提问,报告人随后进行了回应。最后,中国历史系主任李玉教授亦就文中的材料与证据链问题进行了即兴点评。
第二位主讲人为2011级中近史博士生蔡兴彤,他主要围绕1943年国民政府对学田制度的改革展开论述。他指出,清末新政以来,科举制下的学田制度面临诸多转型问题,而1943年国民政府力图对学田加以改革,以稳定战时教育经费,但收效甚微。
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邵俊敏、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博士生陈斌和2015级中近史博士生董馨对蔡博士的报告进行了点评。邵老师认为,报告人对学田制度的探讨,填补了民国教育史研究中该方面的空白,但是该文在结构的编排上有待调整。另外,对于文中一些表格与概念的运用,他也提出了自己的商榷意见;陈博士则侧重于介绍中国与北美地区治学路径与偏向的差异,以国际化的研究视角对该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董馨博士则围绕相关细节,比如学田上报数据、学田精神涵义、地方实施细则、时人的相关评议等方面提出了可供拓展的思路。评议结束后,申晓云、李玉与梁晨等诸位老师分别就论文主题的突出与明确、地方档案的运用、学田的精准定义与具体面貌等方面,提出了参考意见。
值得一提的是,与此前的讲座相比,本次活动在参与者的空间范围、职业身份等方面呈现出了显著的多元化趋势。他们中既有校内师生,还有来自南京政治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指挥学院以及金陵中学的老师。而首次邀请国外博士生担任讲座的评议人,更是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可见,本活动在校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学术集聚效应,并逐步成为史学研究爱好者的沟通交流平台。
(“博士生学术讲座”秘书处 段彬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