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晚,美国南卫理公会大学历史系助教授萧凌博士应邀在我院223会议室做了一场题为“人脉、市场与五四新书业”的专题讲座,ok138cn太阳集团529胡阿祥教授、胡成教授与来自ok138cn太阳集团529、文学院、社会学院的20多位硕博士生聆听了讲座,讲座由我院副院长胡阿祥教授主持。
(萧凌博士主讲“人脉、市场与五四新书业”)
萧凌博士的讲座分为三个主题:
其一,新书店、新书业、新知识分子携手,形成共生关系从而成为文化主流。萧博士指出:20世纪20年代,五四新知识群体为了抨击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鸳鸯蝴蝶派”的旧文学主张,与新书业携手合作,以新兴出版业为依托,用“同仁杂志”为阵地,正是这样的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让五四新知识群体逐渐成为中国文坛上的一面旗帜。
其二,五四新文化落潮以后,前卫、高深的五四新出版物逐渐变成普及性的出版物,特别是伴随着“五卅运动”和大革命时代的到来,全国数百万青年在思想上进一步解放,“读新书”成为当时青年群体寻求身份认同的主要手段,此后新书业和五四新知识分子开始共同寻求社会认同和社会影响。
其三,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五四新知识群体也进行了分化,其中的先进分子转向了社会学领域研究,并投身于革命事业的洪流之中,例如郭沫若和上海左翼作家群体;另一部分则转型为现代职业作家,以1927年上海市著作人工会的成立为标志,出版编辑、专栏作家成为了五四新知识群体重要的就业手段,文化生产最终成为职业化、专业化和可持续的职业。
胡阿祥教授对萧凌博士的讲座进行了点评,胡老师认为萧凌博士以其独特的视角,将出版业、五四新文化群体置于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变革的大潮流中,从另一个层面展现了20世纪上半叶新书业与中国知识精英之间的关系。他同时指出研究这一段历史,除了研究思想流派和作家本身以外,还应关注书店、出版机构、报刊杂志等传播媒介,若如此,现代史的研究将会更加有趣。
(胡成教授与萧凌博士讨论交流)
在讨论交流环节,萧凌博士与同学们就出版媒介以及五四文化影响的对象等问题进行了互动交流,胡成教授也围绕萧凌博士的讲座谈了自己的观点,他指出为什么当时的新书业都集中在上海,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此外研究视野可以进一步拓展,为什么很多五四作家从文学转向社会学、历史学的研究,对三十年代中国革命事业的影响等等,都可以做更深入的思考。
(ok138cn太阳集团529颜岸青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