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新桂系与广西建设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我院召开

来源:ok138cn太阳集团529发布时间:2016-09-18 11:30:32访问量:1

在“白先勇文化发展基金”资助下,由我校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负责召集,“民国新桂系与广西建设研究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8月19-21日在我校如期召开。会议参加者主要为目前国内对民国时期的新桂系团体和领袖人物,及其治下的广西建设有过较为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也有对此课题有研究兴趣,并在桂系抗战史研究上取得一定成果的优秀年轻学人,台湾白先勇先生的助手廖彦博博士也专程赶到南京参会,带来了白先勇先生向各位与会者的问候。参加会议的还有我校华人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教授刘俊,刘教授作为我校白先勇文化发展基金会的负责人,给会议的筹备以鼎力支持。广西师大出版社也有编辑闻讯前来参会。这次会议的召集,有着明确的目的,如会议邀请中所言:一是为了加强与学界有共同研究志趣者的学术交流和联系,建立和扩大研究队伍群;二是为了了解和掌握学术动向,为提升课题研究的学术水准,找到目前研究的不足,并明确今后的主攻方向;三是共同来就下一步如何推进“民国新桂系和广西建设研究”献计献策。为达到这一目的,会议采用了工作坊的形式,参会的人数并不是很多(16名),但都精明强干、学有专攻,且志趣相投,尽管此前并不相识,但都一见如故。会议以座谈方式进行,会议时间仅一天,时间虽然不多,但也因此安排十分紧凑,大家争相发言,讨论也较为深入,会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会议于21日结束,现将会议进行的有关情况作一简述:

研讨会于8月20日上午8:30在我校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会议室准时开始。首先由民国史中心研究员、ok138cn太阳集团529申晓云教授向来自各地的学者表示了诚挚的欢迎,并向参会者就会议目的、议程安排、发言重点等问题作了简单的介绍和提示。申教授把发言重点放在了对会议中心议题,也即“民国新桂系与广西建设”这一重大课题研究的意义、价值的阐发上,分别从新桂系人物研究、团体研究、治桂模式研究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和意义,以及作为民国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作了高屋建瓴的叙述,同时也对此一课题目前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和不足作了指陈,并就今后如何去发挥集体力量,一起去推进这项研究,谈了自己的一些设想,就此向与会各位专家学者请教,并征求意见。申教授认为: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广西派”(也称“新桂系”)及其团体,不仅其领袖人物在民国国民政府时期政坛军界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桂系团体也是民国时期诸多地方实力派中的最著者,也最有解剖意义的典型。尤其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由新桂系领袖所开创的“治桂”模式,在中国近代社会改造方面,作为有别于南京蒋中央的“上层依赖”,也不同于共产党“底层暴动”的“第三种类型”,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中如何实现秩序重构,极具审视价值和探索意义。而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在以往两岸的历史研究和书写中,对于新桂系领袖及其团体的研究都是极为薄弱的一块。不仅其历史角色和地位未得到公正评价,“广西模式”的历史价值和探索意义也未得到充分认识,诸多与此有关的人物、事件的研究还处在尘封中,研究的深度也就无从谈起了。面对这样的现状,很多学者,特别是广西的学者多年来已经做了不少拾遗补缺的工作,也出了不少研究成果,但在研究视域上,还受到某种限制,研究档次也有待提高。特别是由于彼此间缺乏沟通,交流,学术研究的很多成果得不到有效呈现,产生不了大的影响,这正是我们举办这次研讨会,期通过大家努力,能对这一现状有所改变的重要方面之一。

申教授的开场白引发了与会各位学者的热议。接下来发言的是广西师大历史系资深学者谭肇毅教授。谭教授长期从事新桂系广西政权建设研究,是民国新桂系在广西统治时期所推行的各项政策和实施过程研究的领军人物。谭教授在发言中介绍了自己的一些研究心得,特别对如何加强研究队伍建设,拓宽研究视域,提升研究水准提出了很好的建议。紧接着发言的是广西师大历史系主任宾长初教授。宾教授曾对“新桂系治桂期间所推行的公共造产理念及实践”作过专门研究,他在发言中除介绍以往的研究心得外,还重点对“新桂系治桂”研究如何突破原来就事论事格局,站到更宽的视域上去加以重新考察和认识谈了自己的看法。参加会议的还有广西李宗仁纪念馆馆馆长韦芳。韦馆长多年来不仅负责主持李宗仁纪念馆的展出工作,还兼及研究,曾主编有《青春戎马、晚节黄花——李宗仁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并参与了抗战时期《飞虎队在桂林》一书的撰写。目前也正在广西各级领导支持下,着手白崇禧、黄旭初、黄绍竑等桂系重要人物纪念馆的筹办与布展。韦馆长向大家介绍了广西地方有关桂系人物和团体,以及与此相关的一些主要史料的信息来源和收藏情况,使与会各位大受裨益。接着韦馆长发言的是来自台湾的廖彦博博士。廖博士是台湾研究民国史方面的新秀,曾著有《蒋氏家族生活秘史》、《大清帝国的衰亡》、《蒋夫人宋美龄女士行谊口述访谈录》等书,其与白先勇先生合撰的《止痛疗伤——白崇禧将军与二二八》出版后,在海峡两岸史界都获得好评,近来又有有关抗战的《决胜看八年》一书的问世,台大荣誉教授《巨流河》一书作者齐邦媛、台国使馆前馆长吕芳上、台湾民国研究著名学者林桶法、刘维开都专门为他这本书的推出撰写了评价极高的推荐语。廖博士目前正致力于对白崇禧将军与蒋介石的关系,以及其他与广西军抗战相关课题的深入研究,他向与会学者介绍了他的一些研究构想,也谈到了台湾在新桂系研究方面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状,同时也对台湾目前有关桂系的一些资料收藏情况作了简单介绍。廖博士的发言给在座各位很大启发。广西师大副教授刘文俊以前为我校博士研究生,博士论文即以广西民团研究为选题,近年来更是研究成果硕丰,出版有《桂系战史》、《桂林—抗战文化城的社团》等一系列论著。刘文俊博士也在会上介绍了他的一些研究情况,并就如何组织力量,进一步拓宽、拓深新桂系及其政权研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在新桂系研究方面独辟蹊径的有广西河池学院的副教授韦秋杰。她和他的课题研究组近些年中对桂系团体内部的留洋人物,特别是留苏群体,作了系统细致入微的梳理与考察,发表了“新桂系时期留俄生的选送”等文。这一新视角的切入,对桂系人物和团体的研究是一个很好的推进。令人可喜的是桂系研究方面新生代的成长。参加会议的黎瑛博士是广西师范大学副教授 ,她尽管年轻,但发言条理清晰,见解新颖,不落俗套。她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新桂系地方政权“行政机制和执行能力”的考察和研究上,有很多新的想法和富有建设性的提议,她的发言很受与会者的认同。此次会议参会的年轻学者还有来自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博士生姜涛、浙江大学历史系博士生潘建华、民间文史爱好者与研究者冯杰,以及ok138cn太阳集团529的硕、博研究生程玉祥、蔡兴彤、白文杰等人,他们目前也都在做着与广西军抗战有关的战史、战区和军事战略战术思想研究,并都有一些相关成果发表,通过参会,加深了对于课题研究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并对今后从事与桂系相关的课题的研究,表示了浓厚的兴趣。长江后浪推前浪,当下桂系研究能否开创一个全新局面,并在今后几年中得到可持续性推进和发展,能否吸引这些优秀年轻学者的参加是关键。我们期待着这次会后,会有更多的年轻学者加入我们的研究行列。

    会议最后由江苏行政学院李继锋教授作了总结性发言。李教授不仅是资深民国史研究的专家,而且是目前国内多部有重大影响力的大型历史纪实性纪录片的总策划和剧本担纲人。他在发言中向大家简单介绍了他担任总策划和协助拍摄、近期正在国内中央台热播的历史纪录片《广西抗战纪事》的制作过程和有关细节。这是第一部整体性客观反映广西军民抗战的历史纪录片。该片不仅凸显了李宗仁,也冲破以前的政治成见,以较大篇幅肯定了白崇禧对抗战的重大贡献,如创建广西的民团制度,出席南京的国防联席会议、在持久战略与游击战术方面的制定上不可替代的贡献,片中也介绍了以前不为人所知的黄旭初、廖磊与鄂豫皖游击基地、桂南战役与冬季攻势的关系等等。片子公开播出后,广受好评。一方面为广西军在抗战所作贡献正了名,一方面也是对广西抗战将士及他们亲属的一个迟到的告慰。除了对其本人近期所作有关桂系抗战片的情况作出介绍外,李继锋教授对前面到会者发言的精彩之处作了精到的评点。李教授认为,这次会议当得起“一场头脑风暴”的赞誉。大家发扬了无私的精神,在一起畅所欲言,交流了对基金如何能够高效运作,我们的研究如何能起到规模效应,以及下一步研究由什么人来做、做什么题目、怎么去做、研究成果该如何去推介等等迫切需要面对解决的问题,作了很好的讨论。结合讨论和大家所提建议,李继锋教授进一步就研究如何提高学术水准,谈了四点看法:(1)回到历史现场:如新桂系起始时只是军人集团,后逐渐变成有强烈变革意识的政治集团。军人在中国乃至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变革中都发挥过重大作用,最好不用“军阀”这一带有贬义和污名化的词汇来谈新桂系;(2)不预设任何立场。研究不能先有框框,也不能为尊者讳。比如,对桂系“治桂”期间对民众实行的高压统治手段,以及民众的抱怨,也要有切实的反映,绝不隐恶扬善,要尊重历史的真实;(3)坚持多面向考察,注重从现象到理论的提升。如对三十年代广西建设的考察,要着力开掘其模式意义,要在呈现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建立起解释系统,也即用一种特殊的发展模式的理念来看待“广西模范省”的创建,以及创建过程中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如民团制度、三自三寓等。还可以探讨广西模式的存在与三民主义均权理论的关系、地方和国家关系的建构模式。将广西模式放置在社会转型的诸种模式中来探讨,用“区域现代化”的视角,来对三十年代的广西建设作出新的解读。这将大大提升新桂系研究的学术水准。在这方面研究要有全国视野,甚至全球视野;(4)研究要努力突破原先略微单一的视角,要从偏重军事政治到社会经济思想,可以拓展研究的方面,如少数民族、女性、救济、慈善等方面,凸显广西地方转型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关注近代社会转型给广西社会带来的变与不变,以及地方特色的保留问题。总之,在新桂系研究上,李教授认为不仅空白很多,不少新的研究领域有待各位有志研究者去深入开掘,“民国桂系和广西建设研究”大有可为。为此,李教授结合大家的意见,对可以着手去作的几件工作作了大体的归纳:

1、建议创建公众号:成本不高,能够展现研究动态与研究成果;

2、创建微信群:除为研究者提供一个可作切磋、交流的平台外,平时也可作联络的工具;

3、用出版丛书的方式,将现有研究成果作一集中展示。比如《三十年代广西建设研究丛书》、《抗战时期的新桂系研究丛书》、《民国广西人物研究丛书》等。凡是现有的成果,高质量而且版权到期著作可以在丛书中出,博士生未出版的高质量论文也可选择,另外重要史料也可考虑编辑出版。

4、调动各种方式,利用各种手段,来扩大学术影响力。如经费允许的话,可通过举办展览、召开小型专题研讨会、以及支持口述史研究等方式,多方着手去推进研究的进展。若经费问题有办法,也可通过制作历史纪录片的方式,为桂系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继锋教授的发言,在与会者中产生强烈共鸣,尽管会议时间已为下午6点,大家依然意犹未尽,兴致不减。最后申晓云教授对会议的收获作了进一步总结,并就会后大家须共同努力去作的方面作了一些具体的部署。申晓云教授也认为这次会议开得十分成功,参加者就有关议题,畅所欲言,不仅发言紧凑、议题集中,而且讨论深入,新见叠出,互相启发,整个会议开得生动活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申教授同时指出,这次会议的召集,只是一个重要的起步,现在需要的是趁热打铁,要在会后把对“民国新桂系和广西建设”这项研究课题真正做起来。而下一步能进行的怎样,全靠大家努力。白先勇教授用它在我校设立的文化发展基金,为我们历史研究者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让我们这些志同道合的学人们能有机会聚到一起,互通信息,切磋学术,砥砺观点,抱团取暖。这次会议,让我们走到了一起,有了一个研究队伍的初步组建,今后能否发挥作用,使这支队伍的成员和影响力都能不断得到扩大,研究水准能否达到一个新高度,都有待于我们每一个人的不懈努力和开拓前行。三十年代广西建设时,新桂系有一个“苦干、硬干、实干”的“三干”口号,申教授认为,我们现在不妨也用这一口号去激励我们的研究。尽管我们目前的研究条件并不好,也还有很多困难要去克服,但我们有信心,也有热情,相信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去做,坚持数年,必有建树。民国新桂系研究一定会在民国史研究中取得自己重要的一席,并由此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一个引人瞩目的新热点。

 

(文:程玉祥、白文杰;摄影:潘建华)

返回原图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