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晶
2018年3月29日,我在ok138cn太阳集团529的微信群里,突然看到“吴世民教授去世”的消息,心底顿时沉了下去,悲痛不已。关于和老师的交往,历历在目,一一浮现。
2005年我来学校工作之初,刚开始接触的学术研究就是参与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编辑工作。史料集的材料分三大块,除中、日文史料外,大多是英文资料,翻译任务很重,那时候张生老师请了一批世界史、国际关系专业的老师参加翻译工作,这其中就包括吴世民老师。虽然参与同一个研究项目,只闻老师的大名,却一直未曾得见。仅在一偶然的机会,匆匆翻看过吴老师翻译稿,其精准严谨的翻译和言简意赅的文字,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心想“难怪系里老师都夸老先生的英语水平很高,果不其然啊”。
2010年,70余卷的史料集收官在即,编委会提议,一定要把参与这项浩大学术工程的近100位老师都记录下来,以感谢他们为史料集做出的贡献。由我来负责联系编校者、译者,整理大家的简历。当时,第一次给吴老师通电话,我想象着他是否是个威严的师长。没成想老师一开口,我就感到亲切无比,因为他说一口无锡话,而我也是无锡人。
这一见老师的译文,二听到老师的乡音,使得我非常期待能和老师见面相识。不久,宋美龄人物研究工作的推进,使我们和吴老师有了进一步的联系。原来,宋美龄早期在美国留学的大学至今保留着她及其同学的个人档案,其中有两人长达六十多年的通信,而这些通信都是英语手写体,极难辨认。如何辨识并准确翻译,找到合适的翻译者成了当务之急。吴世民老师、外国语学院钱佼汝老师、大外部杨治中老师等三位“祖师级”翻译大咖打造了宋美龄资料翻译的黄金组合(后期亦有丛从老师和安徽大学的老师加入)。在张宪文老师力邀下,三位老师均答应了翻译工作,我们也得以见到老师们的“庐山真面目”。吴老师身材较高,仙风道骨,炯炯有神的眼睛,讲话中气很足。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吴老师常常给我打电话,说到他翻译时遇到的问题和想法,还和钱老师交流彼此翻译的心得。他本人对钱老师十分推崇,对自己则是极为谦虚。宋美龄资料翻译的难度大,除了辨认手迹的困难以外,还有就是时间跨度很大,从1910年代以后到1970年代,二三十年代的生活场景常有再现,那时候稀松平常的一本杂志,在今天查证起来确是十分不易。两位老师都翻阅大量的资料,来求证一个很小的物品。让我们这些晚辈学生深深感佩他们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学术精神。同时,他还帮助翻译组的年轻学者校对翻译稿,为此写了长达数十条的意见。这些工作,均为《宋美龄文集》中的史料打下坚实的基础。短短的一两年翻译工作,让我和吴老师结下了师生般的情意。在我看来,吴老师经过宋美龄资料的翻译后,对宋美龄资料的掌握和人物研究,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后来,我的博士论文《宋美龄的后半生》在台湾商务出版社出版。特意寄给远在无锡的吴老师,希望他批评指正。他十分高兴,来信告诉我开始阅读。不久,我竟收到老师的再次来信,信中对我书中些许内容提出了疑问和不同看法。我感动不已,老师当时已经88岁,却能赶着看书,并给我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于是,我又循着老师的指引,再次认真地查找、比对资料,一一回答了问题,并答应他下次再版时加以修正和补充完整,他非常开心。由于出版社的原因,再版的书一直没有出来,想着答应他老人家的事情没有兑现,而今老师已驾鹤西去,难以用新书报答他的教育和关心,心中万分难过。
敬爱的吴老师,您是我们的榜样。我们感谢您,永远怀念您!
(宋美龄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