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9日晚,著名诗人梁小斌应邀在ok138cn太阳集团529三楼报告厅做了一个诗歌演讲,主题是:《生命世界与诗歌表达》。与会诗人及爱好诗歌的同学百余人。以下为小斌老师报告及问答的录音整理。现经小斌老师同意,在这里发表(不得转载)。
梁小斌老师
生命世界与诗歌表达
梁小斌
当说到生命的体验问题,我的脑子里面就在逐渐旋转。如果我作为一个诗人的话,我自己到底有多少生命的体验、回忆,或者能把这个体验说出来。平心而论,我这个诗人的写作是阅读别的作家、别的很多的人群、他们的生命体验,逐渐学会写作的。简单讲,假如我们诗人的写作是从阅读开始的话,我们首先要阅读另外的人或者另外的人群的生命的体验。下面一个简单的发问,生命的体验,你究竟在哪里呢?首先,同学们一定要重视阅读,在自己阅读的文本中要有所停留,并且有所回响。我作为一个诗歌写作者,最早,是阅读别人的体验,比如,有一个长篇小说叫做《艳阳天》。《艳阳天》里面就写到一个贫下中农,是个五保户,这些过去的事情跟现在青年人的生活简直扯不上边的,但我的阅读的确从那个地方开始的。一个五保户老人生病了,没有水喝,也没有别的姐妹弟兄从外面担水给他喝,于是他就把手伸到窗外,抓雪吃。大家都知道诗歌、文学、小说,都要有形象思维,一个病重的老人把手伸到窗外,生病的时候因为没有水喝,伸到窗外抓雪吃,这么一个动作,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把手伸到窗外抓雪吃,比一个儿童把雪塞到嘴里面那个形象,甚至比志愿军在朝鲜抓雪吃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更加难忘的印象。我作为一个学习写作的人,就看到了这么一个情景,老人把手伸到窗外抓雪吃,显然还不是在写诗,但是给一个学习写作的人看到了,然后就对这么一个存在的现象展开评价,也就是在20年前,我看到这个情景的时候,我就评价到:“人在倒霉的时候,连雪都下外面”。是的,围绕着我们每一个人,他伸手可触之物,应该围绕着他,对他团团旋转。但是,人在倒霉的时候,雪不下在屋里面,雪下在屋里面,他就不必要把手伸到窗外去抓雪吃。
生命一开始并不体验着生命,像走马灯似的走过场。我最早读的一首诗,也是我初出茅庐读的一首诗,哪些诗里面,就像历史教科书似的,它们那里面没有讲什么生命体验。有一首诗是这么说的,“昨天在四号公路上,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撞在一棵法国梧桐上,车上四人全都死亡”,这是新闻这是记录,这是对世界没有任何评价。于是我在想,一个参与写作的人,或者他也随着其他的乘客一样死亡了,或者他还有仅存的生命,他还没有死,他就有可能记下这惨烈的一幕。同学们,通过这样的一个类比发现,诗歌在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进行激烈的碰撞的时候,诗人应该是一个幸存者,然后用他仅剩的呼吸写下他的诗句,有幸记录下表达着他所认为的真实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
简单讲,我们每个人都有感受的生活瞬间的强烈的渴望,在我本人的渺小的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我曾经大量地记录着自己的生活,而且对记录自己的生活形成了癖好。我记录了什么呢?当夜里面写作的时候,在当时的年代里,仅有一个鸡蛋作为夜宵的时候,因为怕敲碎鸡蛋的声音惊醒家里人,在我笨拙的思维中,曾经把鸡蛋放在枕头底下,用屁股把它坐碎,然后把它吃掉。后来终于有一天发现这种方法并不科学,有一天,雷声大作,我趁着雷声敲碎鸡蛋。同学们,这样的感受,它是生动的,把自己敲碎鸡蛋的响声掩蔽在轰轰烈烈的雷声中间,装着什么都没有发生。这就是当年我初次接触外界,比如想跟生活的轰轰烈烈打成一片而不留下个人痕迹的时候,所有的小小的体会。当时点蚊香,蚊香点着之后,我怕蚊香不久就熄灭了,我害怕蚊香熄灭了之后还要重新蹲下来点燃,我害怕动作的重复。我就蹲在蚊香的边上,观察着蚊香的燃烧。后来家里人看我老蹲在蚊香的边上,从床上甩下一个枕头和一个被单下来,随口说了一句,“你就在那里过夜吧”。是的,一个守蚊香的人怕蚊香熄灭了,我就得出一个重大的人生结论,就是守着一个将要熄灭的蚊香,在那里过夜。因为我不是在惊涛骇浪中守着灯塔的人,我仅仅是为了一个渺小的目的守着蚊香害怕熄灭的人,终于了得出了可能要守着蚊香在那里过夜的结论。
这些生活细节,这些触动我心灵的记录和描述,使我思考我个人的心灵、个人的所想,和外界的世界是否能够打成一片、达成妥协融合,听起来好像上升到了哲学意味。简单讲,一个人无论是写诗还是不写诗,如何跟外界的生活打成一片,以至于不露出自己笨拙的生活的尾巴,在某种意义上成为诗人巨大的关心。当诗人的行为,诗人的举止,只要他迈出家门,作为一个人就有时候可以发现到处都有漏洞百出的地方。根据自己的癖好,恰巧对于生活漏洞百出的地方,喜欢在那个地方回味逗留。所谓诗歌,就是诗人的想法在一个不该逗留的地方长时间的逗留。
还可以举例子,我在什么地方进行诗心的逗留呢?当年,我下班了。单位的铁门已经关上了,我翻上围墙,我翻上去之后并不急着下去,在围墙上坐一会儿,想一会儿问题。诗人啊,心是逗留的片刻。比如翻围墙的举动,讲起来同学们几乎都不相信,维持了好多年好多年,终于有一天,我的影子印在墙上,我清楚地听到那个黑影对我说话,那个黑影说:“我已经驮不动你!我已经驮不动你!你自己爬吧!”是的,一个孤独的诗人,他跟自己的影子相随,影子叫他自己用尽力量翻墙。表达着诗人跟外界,同病相怜,这么一种亲密的偎依关系。这里面或许就能产生一种令一个学习写作的人心头的一种温暖。
有时候走进家门的瞬间,屋檐下的雨珠疯狂滴落,当竭尽全力要避开滴到身上的雨滴,而且我是计算了距离,计算了雨滴滴到头上的间隙时间,然后冲刺而进。但是不偏不倚,水滴正好滴到头上。同学们,这是什么意思呢?假如生发开来,我们全神贯注的逃避,变成了全神贯注的迎接。在逃避那颗水滴,但是远远看着,人们以为要冲刺迎接那滴水滴一样。生活中的诗情左右摇摆的特征使我们着迷。我们现在可以发现,当高尔基说,“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不是海燕在迎接雨滴,只是海燕甚至在逃避雷霆的时候正好变成对雷霆的迎接。从事写作的人,于是发现了语言在模棱两可中的这么一种情境。总而言之,诗歌的诗性要跟我们的生活打成一片,有时候就露出自己的马脚,有的时候表面上看写得天衣无缝。根据我以前大量的阅读,从阅读中吸取,在阅读中思路有所停留,显得多么重要。
早年,我读俄罗斯文学,现在我把文学中的章节复述出来,使同学们更快的了解诗性。诗性显然不是指诗行。一个荷枪实弹的士兵对着一群人说,叫他们坐下来,比如说“前排的同学坐下来”。一个士兵喊了之后,站着的人互相看看,不知所措,因为他们已经坐下来了,已经坐在了自己的子弹箱上面。但士兵还在吼“坐下来!”没有任何人动,士兵走到群众面前,用皮靴把坐着的子弹箱踢飞了,于是他们全都坐在地上。是的,士兵是要群众坐在地上,他们坐在子弹箱上没动。人群在执行指令的时候不知所措。他们的确已经坐下了,但即使他们哪怕坐在大地上,我对此评价到:“仍然有人把他脚下的大地一脚踢开”。要彻底的,百分之百干净的坐在没有依靠的地方,一个人坐在无所依靠的地方,就达到了无边无际。
一个诗人的写作,就是在不断回顾不断呈现的文字,反复揣摩语言中另外的意义。比如说我早期的学习的习作体会,也能跟青年朋友们分享。艾青的诗:“大堰河啊,我的保姆。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对这句诗,我钻研了好几年。“大堰河啊,我的保姆。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这句话启发了我,我写了“妈妈,我看见了雪白的墙”的题目。比如说,一个母亲,跟雪白的墙,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母亲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关爱的形象,在妈妈和雪白的墙之间,哪一个是当时心灵的主导、主宰和向往呢?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也正有异曲同工之妙。大堰河本来应该写成“我的母亲”,但大堰河又的确是“我的保姆”。一个青年诗人,在他心目中,同时有母亲的形象,第二个,同时也有像他母亲一样的大堰河的形象。这两个形象在划上等号的时候,诗人的诗性油然而生。这种类比,现实中有,像一个青年,对他喜欢的人说,亲爱的,今天我在外面又发现了一个爱我的姑娘。这句话不成立,这句话显然是不能说出口的,但是诗可以说大堰河我的保姆,诗可以说妈妈我看见了雪白的墙。这在表面上,是一个白话,却暗藏着一个事物是另一个事物的道理。一个事物像另外一个事物的道理,在我们现在的修辞学中,我像太阳一样,我像花朵一样,我像垃圾一样,这种修辞的滥用,已经达到人们已经麻木容忍不再思考的地步。比喻的神圣性,在比喻的初期是非常慎重的。当比喻我像太阳一样的时候,是要承担一定的责任的。或者说,我被比喻成像垃圾不值分文的时候,这种比喻都是要有所担当的。比如说在圣经里面,他说是神的儿子,在当时的宗教背景下就被送上了绞刑架。当一个比喻说我是神的儿子,当一个比喻说我是太阳的儿子的时候,我们现在说已经毫无风险,但是在诗歌语言发展的初期是不允许的,是要有所担当的。担当的痕迹随着时代的进展就慢慢消退了。
大家都知道,诗歌的语言一旦出来之后会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在诗歌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两个字——意境。大家听到可能都已经不再思考了,“意思”和“境界”,一个“意思”在“境界”里面,他们之间发生了关系。“境”表示,诗歌中任何语言的表达都是有一定的势力范围的,有一定的疆土的。同学们,比如说,寝室里的同学喊起床了,这是一个意思。这个意思在寝室是有效的,这是统帅的。诗歌有如生活中常看到的红绿灯,诗歌语言的表达,一旦出来,就应该如同红绿灯,表达明确的意思,或者是通行或者是停止前进,没有模棱两可中的暂缓。白话诗首先有一个明确的意思,第二这个意思有一个看上去非常有限的巨大的氛围,这个明确的意思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效。同学们在写作的时候,不论距离有多长,我们的诗篇有多少行,一定要有一个中心的明确的意思,表达着自我创作者的理想境界。这个境界在一定的意境在一定的势力范围内,认为应该是有效的。
中国的新诗已经发展这么多年了,中国的新诗究竟新在什么地方呢?胡适说,“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口,如果展开一种研讨的话,是个不容易说得清楚的事。新诗从表面上看是通俗易懂的,但是我手写我口的主旨不是引起人的心灵的徘徊,而是导致人的行动。在我手写我口中慢慢挣脱出,为了明确指导人的行动,新诗中慢慢出现了标语化的倾向。在一定的程度上,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看,是可以令人忍受的。新诗在指导人的行动上,有独一无二的作用,就像我们推开玻璃门,上面的词语没有赞扬玻璃门的光亮,只有“推”或者“拉”,新诗发展的早期必须要有指向,关于新诗明确的指向,先辈们在反复说着这样的道理。
新诗的果敢行动犹如每个人的初衷,最近我接触到一个重庆的诗人,他送我一本诗集《愿我的孤独光芒万丈》,我暂且不论这个诗集的题目起的是否成功,但是我强烈的感受到特别是90后诗人他们的心中所想,即一定要使自己的自我形象确定下来,什么样的自我形象呢,比如就说孤独吧。比如就说徘徊吧。当他找到一个词汇的时候,当他自认为这个词汇十分饱满的时候,他余下的任务马上就想到应该光芒万丈。一定意义上,我也比较能够理解90的诗人他们现在的心中所想。自我形象的饱满虽然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努力,但诗歌自我形象的完成正是90后诗人的梦想。我们要热情赞颂这种梦想,余下的任务,就是要使新诗的发言,不仅要对自己有效,而且要对别人有效。诗不论是现在将来,诗歌的双重意义,首先,让自己能够听懂,第二,让自己的诗歌去召唤大家,让诗歌温暖另外的胸怀。
我的报告完了,谢谢大家!
梁小斌答同学问(节录)
【同学提问】
当下,大众审美庸常媚俗,诗歌如何在不拒绝交流的情况下,不失去其先锋性?
【梁小斌回答】
这位同学这个提问我认为非常准确。无论是写诗还是说话,在人类写诗和说话发展的最初阶段,的确是说给别人听的。现在这个世界的精神文明,按我肤浅的理解,两大类,一个是圣经里面创世说,还有一个我们千万不要小觑了,是中国文字的汉字本身的历史。现在世界上有两种创世的方式,表明上看有所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种创世的方式进行一种激烈的碰撞。圣经里面的创世,大概也许是神发出声音,这是人,这是大海,说出名词之后,世界就出现了,这是创造世界的流程。中国文化发端,仓颉造字,不是发出声音,也许画出了某些图形,画出了田地流水。我们自己要发出一定的声音,自己的声音要传达出去,第一我的嗓门要大一点,这个声音就传出去了。还有我发出的声音,像一个传令兵,代表一个神的旨意。仓颉造字,造出字之后,写在龟壳上,找传令兵发布出去。我们都在揣测,人类最早的传递方式。我认为诗歌的意义,跟世界的创世有关。这个世界实际上已经被创立出来了,余下的任务是怎样传递出去,而且让别人能够知道这个诗歌的意思。谢谢。
【同学提问】
诗人交流的方式在发生变化,比如qq群、诗人组织协会等。理想的诗歌交流方式应该是什么?
【梁小斌回答】
这个同学讲的我还没有想过。诗歌交流,也就是诗人在一块有话要说,可行的办法是,每个人说最近看了一首好诗或者几句话很有意思,请他复述一遍,不是三句话说明,必须要说够五分钟,诗人的交流要强迫发言,不能变成没有说出来的心里话。诗人只有在强迫发言中,才能慢慢训练出他的条理性,分辨哪些话重要,哪些话不重要。假如有一盆水,水里面掉了一颗盐,马上就要请同学来说明结局是怎样。有的人得出结论,盐将很快融化干净。如果是这样,则显然得出结论,我们捞出盐的速度不够快,盐很快融化了。对这颗盐的希望和希望这颗盐不融化是矛盾的,但是还有另外一个结论,如果我需要这颗盐很快融化,这是我的主观愿望,但实际情况这个盐水是饱和盐水,这颗盐偏偏不融化。我们在看客观事物的时候,往往会有先入为主的偏见。以为融化很容易,不融化很难,或者反过来想认为顽固不化很容易,彻底融化很难。诗人,任何人,在看到一杯水和一粒盐的时候,必须要有自己坚定的立场,然后用自己的立场来进行自己的实践,这样也许能得出很好的结论。我总觉得天下所有事,不论每个人花的时间长短,每个人都希望得出一些结论。现在是各种各样的结论满天飞的时代,是一件好事。任何结论都存在竞争,所以我是赞成任何学术、任何抒情竞争的。谢谢。
【曹大臣评论】
小斌老师是把手伸到窗外抓雪吃的人。小斌老师是暗夜守着一缕蚊香的人。小斌老师是诗人中的诗人,他的诗歌是无限生成。如果说北岛的诗歌像石头,小斌老师的诗则像一把泥土。
附录
雪白的墙
梁小斌(1980年作)
妈妈
我看见了雪白的墙
早晨
我上街去买蜡笔
看见一位工人
费了很大的力气
在为长长的围墙粉刷
他回头向我微笑
他叫我
去告诉所有的小朋友
以后不要在这墙上乱画
妈妈
我看见了雪白的墙
这上面曾经那么肮脏
写有很多粗暴的字
妈妈,你也哭过
就为那些辱骂的缘故
爸爸不在了
永远地不在了
比我喝的牛奶还要洁白
还要洁白的墙
一直闪现在我的梦中
它还站在地平线上
在白天里闪烁着迷人的光芒
我爱洁白的墙
永远地不会在这墙上乱画
不会的
像妈妈一样温和的晴空啊
你听到了吗
妈妈
我看见了雪白的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