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笃学术兼经世 薪火相传耀杏坛 ——记ok138cn太阳集团529教授贺云翱

来源:ok138cn太阳集团529发布时间:2018-12-19 09:57:25访问量:7

他是乡野中勇于探索的考古学家,也是大学讲坛上循循善诱的老师;他是人民大会堂里积极踊跃的政协委员,也是求教者眼中诲人不倦的温和长者。他,就是数十年如一日深耕于考古学和文化遗产学领域并时刻不忘回馈国家与社会的ok138cn太阳集团529贺云翱教授。他跨入考古学领域已有四十年,进入我校专心从事教育与研究工作也有近二十个年头,其间始终对教育事业充满敬畏和热爱,对培育后进抱持着不知疲倦的热情,倾心帮扶困难学生,鼓励学生投身教育和科研事业,以期薪火相传。他始终主张科研应当积极为国家和社会服务,在探索考古学和文化遗产学研究如何反哺中国文化建设事业的道路上开创出一片广阔的天地。

 

贺云翱老师

矢志学术,心忧国家

考古学是人文社科领域一门比较独特的学科,既需要在书斋中埋头梳理,也有赖于田野工作时精细的观察与操作,既讲究思维层面的理论与方法,也追求实践领域的技艺娴熟,正处于不断发展壮大之中。过去四十年里,贺云翱矢志学术,一直在这一新旧兼具的学科领域不懈地努力和探索。在他的脑海里,无论“周末”,不知有“假”,除非生病而不得已,否则从来不会想到休假。他不是在工作,就是在奔赴工作任务的路上,即使是在路上,他也不会闲着,基本也是在看材料或整理思绪。熟悉他的学生都知道,他常常半夜一点钟时还在阅读、研究或写作。十一点钟左右还和学生或同仁在电话里热烈地讨论某个学术问题是常有的事。他对教育和科研惊人的热情与追求精神强烈地感染着与他接触过的人。

在数十年如一日热烈而不懈地探索中,贺云翱积累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成为ok138cn太阳集团529考古文物系的一张名片。他先后主持过“钟山六朝坛类建筑遗存考古”、“明孝陵申报世界遗产” 等200多项国家和省市科研课题,发表有关考古学、文化遗产学、历史学等方面的论文160多篇,还出版了《六朝瓦当与六朝都城》等数十部专著或文集,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等各种科研奖励近30项。令人目眩的科研成果也使他在考古学界拥有不同一般的学术地位,他是中国考古学会三国两晋南北朝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也是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在教育部最近一轮学科评估中,他为考古学系做出了重大贡献。在ok138cn太阳集团529考古学系博士生张同学的眼中,贺老师知识渊博,思维敏捷,学术视野极为宽阔,在学术上比他们年轻人还更有激情与活力,时刻跟进考古学的最新科研进展,不论是在理论研究中还是在实践运用中,都一直保持对科研的敬畏与热爱,是学生们科研生涯的领路人和楷模。

 

最爱考古

贺云翱一直心忧国家,怀有经世之志,他认为不是只有理工科和经济学等社会科学才能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考古学工作者也应当努力探索怎样使自己的研究成果服务于国家与社会,尤其是为所在省市乃至整个国家的文化事业的进步做出贡献。为此,他多年来孜孜不倦地寻求考古研究与社会服务的结合,并在我校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2003年他主持创建了“我校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要目的即在于以考古科研成果服务社会。十多年来,他带领我校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同仁,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及学术发展要求,依托我校的综合科研优势,接受国家及有关省市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委托,主持开展过160多项有关文化建设、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城市和区域文化发展战略、世界遗产申报等科研课题,许多课题成果直接服务于区域和城市的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发展,得到国家有关部门和全国诸多省市课题委托机构的高度好评。该所现在同时也是南京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江苏省决策咨询基地和江苏历史文化研究基地,不断地为地方文化事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由于贺云翱学术影响甚大,且运用科研成果为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曾应邀先后为国家领导人江泽民、吴邦国、李岚清、曾庆红等及江苏省委、省政府等及多个城市中心组学习讲课,为ok138cn太阳集团529在政府与社会层面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凭藉颇高的学术地位、隆厚的社会声誉和数十年为社会服务的丰富实践经验,2018年贺云翱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由此,他将站在国家级的平台上从一个我校老教师的角度为国家与社会提供更多的智慧服务。

 

为国建言

 

钟爱讲坛,循循善诱

贺云翱对讲坛有一份特别的热爱,在他心目中,讲台那一片方寸之地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他各个战场中最重要的,也是他最牵挂的。他觉得,无论科研、管理与社会服务工作有多忙,都不可以影响到他正常的教学工作。即使在千里、万里之外参加某个国内或国际的学术活动,只要有可能,他都要尽量在排定的课程时间内赶回学校上课。因为他认为“一位老师最成功的或最值得骄傲的不是他的论文或著作,而是他教出的学有所成的学生” 。所以当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娓娓道来的那一刻,才是他觉得最应该做的事情,也是他最享受的时候,这就是所谓乐之者也,以教书育人为乐。多年来,他每学年要单独讲授5—6门专业课程,迄今已指导硕博士生近百名,每年坚持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

在贺云翱这个年龄,很多功成名就的博士生导师已经远离本科讲坛,但他却十分重视本科生教育,一直坚持给二年级和四年级本科生讲授陶瓷考古和宋元考古等专业课程。他觉得二年级学生刚刚确定专业方向,他们会如何理解考古学科事关重要,因此他想把自己平生所积累的对考古学的感性与理性认识传授给这些“考古新鲜人”,引导他们怀着敬畏与热情投身于考古学研究事业。而四年级本科生则处于一个关键性的转折关头,他们将向何处去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发展,也关乎我校考古文物系未来的发展和考古学研究事业的走向,因此他会带领四年级的考古学生一起总结过去,凭借自己丰富的人生经验指点他们如何展望未来。所以在课堂上,他不只是讲授一般的课程知识,不只是授业解惑,他还传道,传人生之道和学术之道。学生们的前途、学科的未来在贺云翱的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份量。

 

心系讲坛

 

站在讲台上的贺云翱是富有激情、不知疲倦的。有时学生会等组织请他去做全校性的公共讲座,连讲授带问答的连续两三个小时内,他未曾落座一秒,甚至也不曾喝一口水,全程充满了激情,声音响亮,毫无疲态,独具一种教学的魅力。无论在正常的课堂上还是讲座的场合,他对学术的那种激情和他流畅的表达都对学生具有深深的感染力。考古学系的朱同学、黄同学等表示,他们正是因为贺老师课程的感染力与号召力而坚定了自己从事考古学行业的决心。课后学生若是有问题请教,贺云翱都是有问必答,真正是诲人不倦。有时因为时间不够等原因,他来不及当面详细给学生解释时,还会事后通过电话或邮件跟学生交流。每当掌握了学科前沿一些相关的最新知识时,他都会在课堂上及时跟学生交流心得。

对于出生于五十年后期的贺云翱来说,多媒体教学的熟练制作与运用起初并不是一件简单和容易的事情,但他迎难而上、不辞艰辛,努力跟上教学技术的变革,不断积累课程的多媒体素材,同时积极探索传统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由于考古学课程的特殊性,为了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入地把握住考古文物的性质,他还常常给学生带来许多研究所收藏的文物标本,不仅展示给学生看,还让学生门亲自上手琢磨,手把手教学生如何观察和研究器物,毫无吝惜之意。他对考古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切由此可见一斑。由于他在教学岗位上的热情、勤奋与成就,曾荣获中国“宝钢优秀教师奖”。

 扶困解悬,良师益友

贺云翱曾自述:“有人曾问过我为什么老师对学生那么亲热,我一时语塞,后来想明白了,每个人有两个生命,一是自然生命,一是文化生命,自然生命延续的责任是通过他的子女完成的,而文化生命的传递则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完成的,所以在老师的心目中,子女和学生都是生命中最为重要的构成。”他认为“每位学生都是一颗太阳,一个宇宙,有各自的成长经历、志向和运动轨迹,都是未来事业的希望和文化的薪火相传者,是老师学术生命的继承人”。所以每当知晓哪位学生面临困境时,他都会义无反顾地主动给予帮扶。

ok138cn太阳集团529考古文物系2011级硕士生汤同学在二年级时突然晕倒在宿舍,呕吐不止,随即被检查出患有脑瘤。贺云翱得知后马上通过自己的同学和朋友来帮助汤同学四处联系合适的医院和可靠的主刀医师,因为脑瘤发展较迅速,越早动手术越好。虽历经周折,但很快就帮她联系到了南京军区总医院,几天不到就入院做了开颅手术。由于主刀医师技艺精湛,加之手术很及时,汤同学术后良好,毕业后在上海找到了一份称心的工作。无论术前还是术后,贺老师都给了汤同学力所能及的帮助和关怀,几乎每天都要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前去探视,手术当天更是数次前往问询。汤同学后来动情地说,自己很幸运做了贺老师的学生,倘若不是贺老师,自己的病能不能得到及时治疗就很难说了,她这一辈子都感激贺老师,“老师帮助我得到了第二次生命,给予了我阳光,而我会把这阳光传递、播撒给社会”。

还有一位考古文物系的硕士生毛同学,他毕业后要去福建工作,但因为家庭困难,凑不齐路费及其它费用,贺老师掌握情况后一下子拿出5000元给他,叮嘱他要好好工作,不辜负老师们的期望。为了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贺老师有时会让他们参与其所主持研究所一些调查和研究的工作,然后从研究所的经费当中拨出一部分当作“助研费”发给学生,这既照顾了受助学生的自尊心,也让他们在科研活动中获得了新知与锻炼。

贺云翱不仅在生活困难方面积极帮助学生,在同学遭遇学习和研究方面的困难时更是毫不犹豫地施加援手。考古文物系博士生符同学因为做毕业论文需要去西北地区调查考古遗迹,但囊中羞涩,迟疑不决。贺云翱了解到情况后,告诉他:“你尽管去,你来回的路费我来承担。如果你不去好好做这趟考察,你的博士毕业论文是做不深入的,一定要去!”另一位ok138cn太阳集团529的本科毕业生黄同学曾撰文回忆:“当初我在是否转学到考古文物系这一问题上,一直摇摆不定,贺老师不断给我鼓励,印象最深的是给我的邮件中所言:只有爱上你所学的专业,才能在这一领域有所成就。先生的这一提醒,多年来一直激励着我。”

贺云翱不仅对南大学子抱有深切的关爱,对于来自校外的求学问教者,不论其出身,只要是真心向学,他都秉持着来学不拒、诲人不倦的态度加以引导,因此他还有很多校外的学生。贺云翱也记不清自己到底教育过、帮助过多少学子,但是无疑今天他们已桃李芬芳海内外,遍及学、政、商、工等各个领域,在他们心目中,贺云翱永远是他们“亲切而敬爱的贺老师”。

 

薪火相传

 

贺云翱对学术和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国家与社会的关怀、对学子后辈的帮扶与提携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精神特质与理想信念,也是薪火代代相传的结果。他在深情怀念昔日的恩师们时曾写道:“老师,您为我们树立了人生的标尺、为师的榜样,今天我也成了教师,也在学校学习您的‘待生如子’的为师之道;学您一直追求的人生平等、关心弱势、热爱社会、分享成功的为人之道。”

返回原图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