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下午,由网易历史频道和我院共同主办的网易历史沙龙南京站活动——“王伯秋、陶行知与南京平民教育运动”在我院223会议室成功举办。活动邀请到了孙中山先生的曾外孙、王伯秋后人王志雄,孙中山先生曾外孙媳沈罗亚,南京晓庄学院陶行知研究院副教授王文岭以及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教授徐敏等专家学者,活动由台湾黄埔军校同学后代联谊会会长邱智贤主持。
活动开始时,首先由主持人介绍了本此活动邀请到的嘉宾以及主题相关信息。上个世纪20年代在王伯秋、陶行知等人的倡议和策划下,南京兴起了平民教育运动,随后波及到周围其他地区,平民教育运动在推动思想启蒙、识字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力。
随后王志雄老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为大家介绍了王伯秋以及陶行知等人在南京发动的平民教育运动。1920年,陶行知开始提倡平民教育,提出“四通八达的教育创造四通八达的社会”的口号,随后筹划成立南京平民教育促进会,王伯秋提议设立平民问字处用以帮助普通平民接受教育。1923年6月,陶行知改编千字文,交由商务印书馆印刷,开始推广千字课,培养国民精神态度,应用文字的能力,以及看书读报的能力。1924年开始平民教育运动进入高峰,试办一条街平民教育,学校区域责任制,私塾里先交平民千字课,教育厅强迫平民接受教育课,倡导说书人宣传平民教育等措施办法相继提出。后经王伯秋倡导,政府官员也开始支持平民教育,在财力、物力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此后,平民教育在南京转向乡村教育,陶行知认为中国教育的关键还是在农村,但是传统教育走错了方向,必须用新的方式促进乡村平民教育。他主张“活”的教育,活的生活力,提倡以乡村生活为学校教育的中心,并创立了燕子矶小学等三所小学。1926年组织召开了乡村教育研究会。会议期间,王伯秋提出三点建议:农村教育既要教学生,也要教家长;组织巡回图书馆;组织乡村教育展览会。
王志雄先生还生动地举例验证当时的平民教育活动。他说到当时中国的现状是广大年轻人没有接受教育,挽救中国现状之办法只有推广平民教育,而只要6角钱就能让一个人接受4个月的教育,实现初步识字、思想启蒙的目的。他还特别提及王伯秋先生早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和哈佛大学政法系毕业,回国后不想去北京当教育次长,而只是一心想搞教育,这就是王伯秋的平民教育之精神所在。
随后晓庄学院教授徐敏结合自身成长,生动地讲述了对王伯秋、陶行知等人提倡的平民教育运动的理解。她说到伪知识阶级的悲剧、不接地气,背离了陶行知等人提倡的教育初心。生活之琐事不能躲避,要在生活琐事中接受教育,并要做到功利时代不功利,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引导平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合格国民,而不是有名无实。期间在主持人倡议下,徐敏教授还引导在场学生诵读平民千字课内容,极大调动了大家的参与热情,让大家感受到了平民千字课的趣味性。
接着孙中山先生曾外孙媳沈罗亚也饶有兴致地为我们细致介绍了王伯秋先生的人生经历。他出生江阴官宦家庭,慈父严母,五岁入私塾接受教育,1905年到日本读书,后又到美国读书,回国后一心从事教育工作,1920年开始酝酿平民千字课,1926年晓庄小学等五所小学成立,王伯秋先生一生真正搞教育的时间只有九年,而其办教育的初衷是受秋瑾和其父亲的影响。
最后晓庄学院陶行知研究院副教授王文岭对上个世纪20年代南京城的平民教育运动进行了总结与评价。他说到1917年之后一批留学生回来,他们倡导“创造合乎中国国情的教育”,其中就包括王伯秋以及陶行知等人。平民教育运动于1923年发动,1924年结束。当时平民教育开始于城市,而后转向农村。在当时,只有十五岁以下的青少年来读,而没有中年劳工以及妇女等设想的平民受众,他们平民白天工作忙根本没有时间学习,平民教育变成义务教育,背离了初衷。所以平民运动很难持续,不久就无果而终了。但这一运动的种子播下去了,深刻影响到了后人。评价平民教育不能将其简单视为识字教育,它更是当时全民思想文化启蒙的重要载体,对推动社会进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来源:ok138cn太阳集团529研究生会学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