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重教授莅临我院开展学术活动

来源:ok138cn太阳集团529发布时间:2021-05-30 07:01:12访问量:10

应ok138cn太阳集团529邀请,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李伯重先生于2021527-28日莅临南大,并在历史院开展了一系列学术活动。李伯重教授是国际著名的经济史学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香港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讲座教授,并曾创办清华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心。

 527日下午,ok138cn太阳集团529403报告厅,在我校中国史系主任罗晓翔教授的主持下,李伯重教授开展了首场讲座:“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全球史视野中的明朝灭亡”,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中国史研究中一个经典的话题。百余名听众慕名而来,济济一堂。

讲座开始,李伯重教授首先回顾了自晚明以降,关于明清易代讨论中的不同视角,并归纳出王朝更替、民族革命、阶级革命、近代化及生态—灾害史这五种解释模式。而与这些模式囿于中国一地不同,李伯重教授将视野提升到全球史高度,另辟蹊径地提出,明末的种种祸乱,可能也是“十七世纪全球总危机”中的一环。李伯重教授征引了Geoffrey ParkerLesley M. Smith的研究,证明一系列的事件与灾难发生于十七世纪中期的世界各地,“由英国到日本,由俄国到撒哈拉以南非洲”,乃至美洲大陆,各国几乎“无一幸免”。而中国的明清易代,恰恰也发生在这个时期。

接下来,李伯重教授逐一分析了十七世纪这一全球性危机的四个主要成因,分别是:气候变异(北半球遭遇“小冰期”)、早期经济全球化(白银流动)、“火药革命”全球化和疾病传播全球化。在讲解过程中,李伯重教授始终遵循“世界—中国”的逻辑,以全球史视野,高屋建瓴地对各类史料条陈分析。例如“疾病传播全球化”,李伯重教授首先结合当今新冠肺炎引发的国际局势动荡,加深听众理解;接着回顾了全球疾病史研究中的经典话题:欧洲中世纪大瘟疫,它很可能是因欧亚贸易导致鼠疫病毒传播;最后,李伯重教授推出了始于崇祯六年(1633)明末大瘟疫的详细史料,让听众真正领会到明朝灭亡是何其事出有因、环环相扣。

以往历史学研究中,“中国”真正与“世界”连结,似乎往往始于清末。而李伯重教授借助自然科学方法,将这一时限前推三百年,无疑引起了听众的兴趣与思考。在交流提问环节,同学们纷纷就科学史研究、历史发展规律,以及一系列史实性问题,向李伯重教授请教。李伯重教授耐心解答同学们的问题,并中肯地指出,历史决定论并不可取。任何一场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必然是多个因素的合力作用。这也为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提供了指导。

(李伯重教授答同学问)

 528日上午,李伯重教授在院楼209会议室,与硕博士同学展开了有关论文选题与研究的座谈。参会同学逐一自我介绍之后,李伯重教授首先结合自己的学术经历与研究成果,为听众介绍了一个历史学研究的新途径——量化史学。除了从自己的经济史本行出发,详细回顾量化史学的学术史、经典案例以外,李伯重教授着重指出,量化史学是新的潮流、新的研究途径,它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更看重史实间的连接;它是一种动态的史学观察,必然离不开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学家。但由于更多的数据由社会学家掌握,这一研究方法在历史学界争议很大。量化史学到中国时间很短,成果出名的都是西方学者,因他们更具备客观条件,研究也相对可靠。因此,中国学者的矛盾态度并不奇怪。但是,身为老一辈学者,李伯重教授却坚信历史学研究并无新老方法之分,只有合适的方法,不能重此薄彼。所谓“史无定法”,便当如是。

随后,在场硕博士就自己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不少具体问题。例如如何开展钱庄研究、企业史研究;考古文博专业如何设置合适的量化史学条目;如何确保量化数据的真实性等等。李伯重教授一一解答,不仅具体指明了前人研究中可供学习的理路,更鼓励青年学生要对目前的工作有信心,不要人为拔高研究立意。对年轻学者来说,不考据、不研究小问题,就无法进入历史。不能把好的东西放到不合适的框架中,而要把好的研究放到合适的框架中,使之成为自己研究的起点。



(李伯重教授在座谈会上与同学交流)


 528日下午,由ok138cn太阳集团529胡萧白副教授主持,李伯重教授在403会议室再次开展讲座,主题为“史学创新的What, Why and How”,听众的热情有增无减。讲座开始,李伯重教授就以警惕“学术垃圾化”为引,为听众敲响了警钟。他警示学者要以制造“垃圾”为耻,针对“垃圾”产生的根本原因,反其道而行。

接下来,李伯重教授紧扣What Why How三个单词,分别阐述了什么是创新、史学研究为什么要不断创新,以及如何进行史学研究的创新。李伯重教授认为,史学素有“最古老的学问”和“唯一的一门科学”之称,其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就是因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不断战胜危机。而要能够与时俱进,就要创新。史学创新是史学研究一种内生的、“革命性”的变化,它意味着新陈代谢,它注重“发展”而非“增长”。史学创新包括新方法、新领域、新资料来源、新组织方式,据此,李伯重教授一一审视了学科史上古今中外具有代表性的“史学创新”,极大拓宽了听众的视野与思路。

在讲座结语与交流部分,李伯重教授承接上午座谈会的话题,一以贯之地对史学研究新方法抱以开放态度,并引用韦伯的话:“学术生涯是一场鲁莽的赌博”,鼓励青年学生正视创新风险、勇于尝试创新。他认为史学研究有三大要素,即史料、方法与问题意识;而只有把史学研究的各种新要素组合起来进行创新,才能成为真正的历史学家。

讲座最终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为期两天的学术活动丰富而生动,不仅拓宽了参与者的历史视野、更新了参与者的史学思维,更增强了有志于学者建设历史学科的信心。相信本学科的发展定会如李伯重教授所期望的那样,“史学之树常青”。

(李伯重教授“史学创新的What, Why and How”讲座)



文:王伊麟 彭茜

图:王伊麟 潘璐 万熙雯


返回原图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