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才教授1965年11月出生,安徽当涂人,经济学博士后。1990年9月—1996年7月,我校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为杨振亚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为茅家琦教授);1996年7月到我校商学院经济系工作。1999年3月晋升副教授。2003年11月破格晋升教授。现为我校经济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我校民营经济研究所所长。同时兼任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江苏省委副主委,致公党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致公党中央委员。学术兼职主要有: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等。主持和参与省部级以上重大(重点)课题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0部、参与学术著作7部,在《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等杂志发表论文(含合著)100多篇。教学与科研,数次获得我校和省部级奖励,并获得我校本科生“我最喜爱的老师”荣誉称号。多次面对国家领导人发言,所提建议数次得到国家领导人批示和人民日报、CCTV等媒体报道。代表性著作有: 《工业化与农业发展问题研究》、《新制度经济学》、《中国经济史新论(1840-1949)》、《中国经济史新论(1949-2009)》、《制度变迁与制度绩效》、《李国鼎经济思想研究》、《中国经济史新论(1949-2019)》等。
新制度经济学家的乐事与幸事
——记省九、十、十一届政协委员杨德才
“经济学是一门显学。做学者,要坚持独立思考,才能远离浮躁和功利。同样,当政协委员参政议政,也要坚守独立人格,把百姓放在心上,走出书斋,用脚步去实地丈量经济社会的发展,所建之言、所献之策才能真正利国利民。”17年的“老委员”,现任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江苏省委副主委、我校商学院经济学系主任杨德才教授如是说也如此做着。
最快乐的事
杨德才在我校商学院的学生们中拥有很高的知名度,一直是学生们“我最喜爱的老师”之一。学生们说他课讲得好,不照本宣科,各种实证事例信手拈来,生动有趣,就像一本活字典,哪里都门清,又善于启发人,“上杨老师的课特别过瘾,不由自主地就会陷入其中。”
但其实,杨德才并不是经济学专业毕业的。1996年7月,我校历史系博士毕业后,他留校到商学院经济学系任教。或许杨德才自己也没想到,多年后我校会因此而少了一位历史学大咖,多了一位知名经济学家。“我并不是最聪明的,也不是最优秀的,”他说,“但是对待每件事情我都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干好。”正是靠着这种踏实、勤奋,2003年杨德才破格晋升为教授,随后被聘为博士生导师。“破格”两个字写起来简简单单,但背后的汗水却难以计数。如今杨德才已记不清当初自己在书房熬了多少个通宵,只记得案头的论文和专著书稿在不停地增高,并且,这种笔耕不辍的勤勉一直保留至今。2016年,担任经济学系主任后,杨德才在原本已繁多的各类社会兼职事务外,又承担起繁杂的行政管理事务,时间不够用已成为他的最大困扰,尽管如此,他仍然还保持着两三年写1本书稿、每年发表2-3篇论文的写作节奏。杨德才说 :“写调研报告、写文章已经成为我的一种习惯了,因为把自己独立思考的研究成果写进文章中,这是一名学者的本分,而在讲台上讲授自己的学术思想和实践心得,也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事。”
最幸福的事
2003年,杨德才当选省政协委员。从此,他的人生轨迹里,又多了一个倍感自豪的身份——政协委员。
“经济问题往往是热点问题,而热点问题又跟国家发展、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一名经济学者,有责任也有义务把经济学的专业知识和参政议政有效结合起来。”杨德才说,“当选政协委员,我很高兴,因为有了更好的平台和更多的渠道来表达自己的建议或意见。”杨德才身上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政协委员不是荣誉,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说,“不是拍拍手、鼓鼓掌就行,而是要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弊端和难点去发声、去建言。”因此,杨德才特别重视两会中的提案准备工作,从江苏省政协委员到全国政协委员,连续17年,他每年至少向政协大会提交3篇以上的发言或提案,“要走出书斋,积极建言献策,将自己的价值最大化。”
每年两会期间,各类新闻媒体也特别喜欢约请杨德才介绍自己的提案或发言,有记者说:“杨教授的提案不仅分析问题一针见血,而且提出的建议也接地气,特别切实可行。”高质量的提案背后是高质量的调研,只有踏踏实实地用脚步去“实地丈量”经济社会的发展,所提建议才能兼具前瞻性与可行性。尽管已经是一名“老委员”了,但直到今天,在参政议政工作中,从前期选题,到中期开展调研,再到后期撰写调研报告和为报告论证提供服务,杨德才仍始终如一地亲历亲为。“算下来,这些年的调研少说有七八十次。调研中,我们会清楚地看到,虽然中国各地的发展存在一些共性的东西,但各省却又有各省的独特情况。例如,现在我们已进入新时代,大家都在关注增长动能转换与新动能的培育问题。但各省的经济结构和优势不同,以江苏省为例,它既是制造业大省,也是科教大省,因此在针对江苏提建议时就可以围绕科教优势做文章,推动江苏在未来的发展中将科教优势转为经济增长的优势。”
“解决问题求深度,反映问题加力度”,这是杨德才一贯坚持的参政议政态度,也正是这种求真务实的态度,他的建议多次被国家决策部门采纳。至今,杨德才仍记得自己向省政协大会提交的第一份提案,“是关于农村税费改革的”,他说,“千百年来,农民最辛苦,当时各地探索的农村税费改革对降低农民负担、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和农村经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为此,他将自己的第一份提案瞄准“三农”问题,一次次地跑到田间地头,与农民、乡村干部召开座谈会,查看资料、搜集数据,最终提出了“减免农业税,并进而取消农业税”的建议。这一建议,得到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2004年江苏省农业税税率由原来的7%调减为4%,2005年全省免征农业税。看到自己的建议影响到政府的宏观决策,多年后杨德才仍记得当初的那份自豪,并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利用学者专长,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建言献策的决心,因为“这是人生中的最幸福的事。”
在杨德才的眼里,利用各种机会去关心时政、参政议政已成为他生活的重要部分。因为本职工作繁忙,所有的参政议政工作都必须要用业余时间来完成,“5+2”、“白+黑”式的连轴转成了他的工作常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杨德才借用顾炎武的名言表示,“政协不是名利场,我这么拼,只因为这里有一个能帮助我实现人生理想的平台,能为普通百姓去发声”。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杨德才说,要继续勤勉工作,不负政协委员的使命与职责,积极通过政协这个平台为国家发展、人民幸福建言献策。
(2019年10月杨德才教授被江苏省政协选为“新中国70年江苏最美政协委员70人”之一时的专访,见省政协编辑公开发行的《最美政协委员——70年70人》一书)
------------------
留言精选:
沈汉老师:精神可贵!史经融汇。笔耕不辍,德才兼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