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1日,我校口述历史协会作品《黄河边的北京人——京星移民的移民文化与人生发展》在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口述史成果交流赛决赛中获二等奖。获奖作品由ok138cn太阳集团529副教授、我校新中国史研究院副院长武黎嵩老师倾力指导。口述历史协会成员、ok138cn太阳集团529本科生郭彦喆、陆芃、周胤汐、彭梓彤,我校信息管理学院本科生张千雪参加此次大赛。
项目介绍:
1954年,为了清理疏散首都人口,减轻政府财政负担,解决城市富余居民的就业困难、生活困难问题,同时也为了移民边疆,开展边疆建设,北京市政府动员了三批市民前往甘肃省宁夏专区。其中约2000余人被集中安排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的黄河西岸,其中仍在世的极少数移民一代和多数移民二代组成了今天的京星农牧场。
这两千多移民和他们的家庭,经历了新中国立国之初的艰难建设,身受了历次政治运动,更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沧桑巨变。他们中有的人,在十年浩劫中自沉黄河,有的爬上了逃离京星的破旧煤车,有的抓住时代新机创造了镇北堡影视城的商业奇迹,还有更多的人,依然过着清贫寂静的乡野生活……
时至今日,亲历当年移民过程的一代移民已只剩个位数,残存移民初期记忆的二代移民也已经步入暮年。2020年8月,我校口述历史团队前往宁夏银川,在10天时间里,团队对3位一代移民、20位二代移民进行了逐一深入的口述史访谈,采集录音、录像近60小时,照片约500张。团队现已形成口述历史二次稿23篇约17万字,调研报告1篇约4万7千字。相关口述历史书稿目前也已邀请专家老师审读修订,以期能出版面世。
70年前,北京市民政局通过刊物、画报、纪录片以及街道动员大会等多种渠道宣传宁夏“塞外江南”的风光。绝大多数北京移民都是怀着对新生活的美好期许,主动报名移民,期盼告别旧社会、开启新生活。他们中有的为了躲避家庭矛盾;有的为了摆脱身负旧社会的阶级标签,希望通过参与国家建设改变形象;更多的则是因为家境贫穷、衣食无着,相信能通过移民改变生活条件。
这些移民中有城市贫民,有志愿军复员士兵,有国民党傅作义部队中的小官僚,也有曾在伪满做警察的、有拉洋车的、唱戏的、开当铺的、还有卖糖葫芦做小买卖的,甚至袁世凯的六姨太叶蓁和小儿子袁克捷以及两个孙子也加入了移民的浪潮……
从北京到边疆,从都市到荒滩,尽管国家已最大限度创造条件,但迎接他们的仍是相对匮乏的物质条件和艰苦的农村生活。现实与想象,形成了极大的落差:
他们住的是国家分配的土坯房——有墙无柱,喝的是用明矾净化的“苦水”,吃的是煮不熟的黄米,放眼望去尽是盐碱滩和芦苇地。在刻骨铭心的“低标准时期”,口粮定额更是一减再减,他们靠喝盐水,吃野菜、吃树皮、吃槐树豆子、沙树叶子度过难关。为了适应这片土地,他们以认“干亲”的形式融入当地社会,在困难时期与当地人相互扶持。这些“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城里人向当地农民学习务农,开荒治水,与“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黄河争夺生存资源。
这些移民中最引人注目的,除了后来的作家张贤亮,莫过于袁世凯的六姨太叶蓁和袁克捷母子。叶蓁一家在移民前已经境况不佳。移民后,叶蓁因小脚不便做农活,就在村中的缝纫组里做事。其子袁克捷因写得一手好字而在京星农场负责写一些标语。在艰难生活中,大家也把他们当作好邻居,听他们讲着过去的见闻。而叶蓁母子最终难逃政治斗争的厄运,相继惨死,乡亲们用两口缸一对,滚入深坑安葬了袁克捷;拆了四副门板打了一口棺材,安葬了他们口中“娘娘”——叶蓁。京星没有墓地,却渐渐地在“一村、二村、三村、四村”后面添了一个“五村”,也就是埋葬死者的“无村”。它是京星人筚路蓝缕二十年的辛酸见证。
袁家振(左一)
京星人有着极强的自我认同,他们中第一代、第二代甚至第三代遗民都能保持一口纯正的“京片子”口音。在他们眼中,“北京人”与“当地人”似乎仍存在着自我与他者的分别:骨子里的“北京人”意识和携带的京城文化并未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褪去,他们在农场办评剧团唱评戏。他们重视教育,自发组织起来,办起了过渡学校。时至今日,考出农场、改变命运,仍是京星人固守的朴素观念。
从北京到宁夏,从政府供粮三年的短暂过渡到开始自力更生的农业生产,京星人坚毅地面对着恶劣的自然环境。二十年的开荒劳作,把一批城市小工商业者,改造成了种田的农民。正因如此,改革开放后他们的生活迎来了转机。1980年,京星农牧场成立,乘着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他们开荒种田,因地制宜推动农业机械化,涌现了一批农机致富的典型。包产到户后每家分得土地仅十几亩,农民们自购农机、开垦拓荒,最终每家土地至上百亩者比比皆是。
在京星移民社会的小环境中,发展诞生出一些核心家庭与民间精英,他们在维权、自治、领袖民众等方面常发挥着特殊作用。在改革开放之初,京星人因重视教育而培养出多位名牌大学大学生。与此同时,也有一批京星人走出京星,在各地熠熠闪耀:曾在京星农场生活的张贤亮,通过创作《绿化树》《灵与肉》等脍炙人口的作品让全国认识了宁夏,他一手建立的镇北堡影视城,也因拍摄《龙门客栈》《红高粱》等影视作品而声名远扬;从京星农场考入宁夏电视台的朱盛玫,以京星农牧场为素材创作了电视连续剧本《黄河知我心》。在奋斗的历程中,京星移民实现了个人命运的蜕变,完成了从边缘群体到社会精英的再次转变。
2019年,贺兰县政府计划在京星农场以东修建滨河大道。大道穿越农田,土地征用与补偿不公激起了农民们的不满。当下的京星人,既怀有因土地致富的喜悦,又有对失去土地的担忧与焦虑。
移民迁徙,空间转换,带来的是京星移民个人关系和群体关系的断层与重构。从京星移民身上,我们得以一窥移民社群内部关系的构建,探寻移民社群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我们看到了移民文化与当地文化间的碰撞、渗透、融合。京星移民的人生轨迹,几乎覆盖了移民社会学研究的各个层面。
站在2021年的时间节点上回眸百年,我们看到的是京星人的苦难与奋斗史,他们的生命经历几乎烙下了新中国全部重大变迁的历史印记。今天,从京星人移民人生出发,我们反思政策性群体移民,他们的经历启迪我们关注移民宣传、居住安置、生产就业、权利保障等一系列社会治理问题。政策性移民的种类呈现多样化趋势,生态移民、扶贫移民相继涌现,但京星移民史所暴露的许多共性问题,仍需要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们认真思考,做出回应和选择。
我们相信,“百年回眸”不但需要目光长远,在漫长的历史中寻找来路,更要眼光细致,发现、记录并书写人民的历史,对劳动者经受的苦难和收获的成就怀有敬意,这是“黄河边的北京人”项目的初心所在,意义所在。
《黄河边的北京人》口述历史调查能够成功进行,离不开23位历史亲历者的理解、配合和帮助。感谢他们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口述历史采访并慷慨提供京星农牧场场志、老照片等历史资料。项目获奖,还离不开江苏省人民检察院调研员殷方老师和协会指导老师武黎嵩副教授的悉心指导以及口述历史协会参与该调查的22位同学的认真工作,他们分别是:万熙雯、黄望舒、樊泳泽、张益偲、王伊麟、袁缘、王钊、周茹、梁嘉瀚、冯小格、倪杰、陈牧凡、蔡子扬、彭韵筑、周子涵、谭默涵、李泽晖、郭彦喆、陆芃、张千雪、周胤汐、彭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