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学术讲座”第二十三讲顺利举行

来源:ok138cn太阳集团529发布时间:2020-10-26 10:02:19访问量:10

202010231830分,ok138cn太阳集团529、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办的“博士生学术讲座”第二十三讲在ok138cn太阳集团529223会议室如期举行,我院中国史系主任罗晓翔老师、李玉老师及30余名研究生参加。本次讲座由中国古代史2019级博士生张景瑞主持。

  

第一位报告人为中国古代史2019级博士生刘永学,题目是《汉代流民与江南地域文化的演进》。笔者以流民为视角,试着探寻其与江南地域文化演进关系。文章递次论述了两汉流民产生原因 、官府处理流民问题政举,进而刻画出流民、官方、江南民间在两汉时空的多层互动与江南地域文化的演进。

  

报告结束后,我院中国古代史2019级博士生徐璇和2019级博士生任春露分别进行了评议。徐璇认为,该文史料翔实,切入角度新颖。同时,其也指出文章只谈经学,未及风俗流变,对于江南具体文化的演进还可进行更深的探讨。任春露认为,从两汉人口流动观察江南地域文化演进很有新意,但文章在星象与流民产生的因果关系似有颠倒,各郡的人口增长差异未有探讨,流民对江南文化的直接影响也阐述不深。

我院李玉老师和罗校翔老师也分别做了点评。李玉老师首先对文章题目进行了肯定,“流民”与“地域文化”这两个概念的结合颇具吸引力。同时,李玉老师也指出,文章或选题过大,论述不够清晰,官府对流民的控制、气候与流民流动均可单独再做文章;论述时也有“官府”取代“流民”成为文章主体之嫌。罗晓翔老师也给出了些建议,首先题目似想表达“流民如何推进地域文化的演进”,可文章于此着墨不多;同时,一篇好的文章需要有“对话”,如何区别“旧有”之研究,而显出作者文章之优势,或是作者需再考究的。

第二位报告人是中国近现代史2019级博士生鄢海亮,题目是《从忠灵塔到革命公墓:空间变更与北京八宝山社会记忆的演变》。该文从实证研究出发,在充分利用中日档案资料的基础上,详细论述北京八宝山的社会记忆由抗战前以日人为主的殖民记忆,向以中国军民为主体的抗日记忆和以中共先烈为主题的革命记忆这一转变过程。最后,作者指出,在日伪、国民党和中共三股政治力量的轮流统治下,从忠灵塔到忠烈祠再到革命公墓的变更,北京八宝山的社会记忆一直处在“记忆——遗忘——再记忆”的循环当中,只是记忆与以往内容各不相同,与政治的变动密切关联。


我院中国近现代史2019级博士生温天鹏和王建军分别进行了评议。温天鹏认为,文章的选题新颖,视角独特,框架清晰。但其也指出,在关键词罗列上缺“社会记忆”,学界的相关研究现状也未谈及,篇章的设计也存在“头重脚轻”的问题,史料裁剪或可再考究。王建军认为,作者能尽力囊括中外相关档案,史料扎实。但在行文上只有空间变更,“记忆叙述则略显单薄,史料在时空顺序的呈现上有些错乱。针对评论人提出问题,鄢海亮博士就史料的收集、裁剪、与文章结构做出了回应。

其后,李玉老师和罗晓翔老师又分别做了点评。罗晓翔老师认为,文章多谈及空间变更,而少社会记忆的演变。李玉老师首先称赞作者能于疫情期间笔耕不辍;但也指出,文章在历史记忆与历史区别,空间的具体变更和政治文化的构建与民间“反馈”,似可再做精细化探讨,使文章内容更立体、丰富。

在自由讨论环节,多位同学就自己相关研究和阅读体验与作者分别进行了交流。最后,本次学术讲座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秘书处杨杰供稿,韩宾伟供图)


返回原图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