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0日至22日,我院在国际会议中心紫金厅成功承办“海外院士大讲堂暨中国名家论坛”。来自英国的牛津大学、伦敦大学、爱丁堡大学,埃及的开罗大学、巴基斯坦的真纳大学、日本的鹿儿岛国际大学,以及中国的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和学生150余人参加了会议。英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帕特˙塞恩教授、真纳大学校长阿里教授、我校副校长陆延青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论坛由我校“英国与英联邦研究所”所长、中国世界近现代史学会副会长于文杰教授主持。
论坛汇聚了国内外著名大学一流学者和国家级文化遗产传承人30专家并发表学术演讲,演讲主要围绕三个主题展开:
主题之一是“英国与英联邦研究”。来自英国的人文与社会科学院院士帕特˙塞恩教授作了《1900年以来英国社会分化历史研究》。院士从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历史考察论证近百年来英国社会政治经济与社会福利等问题的两极分化及其存在的诸多问题;英国历史学会前主席哈利˙迪金森教授作了《英国与奴贸易的废除》,演讲以充分的历史文献,尤其是图像与数据的使用,产生较大的学术效用;第三位演讲的是牛津大学斯蒂芬冈教授,他的演讲是《十六世纪英格兰的行业事故》。该演讲以数千份死亡事故调查报告为依据,分析了诸多行业死亡案例的产生原因,诸多事务及其治理的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四位演讲的是爱丁堡大学的资深讲师比尔先生,他的演讲是《新英国历史与第一英帝国》。该演讲认为,诺曼征服改变了英国的历史,无论是通过军事征服还是文化软实力训导,都为第一英帝国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第五位演讲的是英联邦国家巴基斯坦巴哈丁大学沙菲克教授作了《英联邦:去殖民化与民族主义的兴起》。该演讲考察了英帝国到英联邦的历史转换与英国本身民族主义的兴起,英联邦民族国家的纷纷独立,以及英国本土爆发的英国脱欧与苏格兰公投也是民族主义兴起的重要标志。中国英国史专家也作出了一系列精彩演讲:中国社会科学院吴必康研究员作了题为《英国民主及其渐进式道路》的学术演讲,演讲以《大宪章》、“1640年革命”和“1832年改革”为历史分期进行考察并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我校陈晓律教授以《无奈的回应:评A.J.P.所著的“英国史1914-1945”》;中国人民大学孟广林教授作了《<大宪章>的政治原则与历史命运》的学术演讲,详细阐释了“大宪章”产生的历史背景、思想内容以及历史研究问题的诸多反思;我校刘金源教授作了题为《从家长制管控到集体谈判:近代英国劳资冲突的化解之道》。演讲详细论述了近代英国劳资冲突应对方式的历史转换与应对方式;我校于文杰教授对诸位英国与英联邦国家历史学家的精彩演讲的观点与文献及历史事件和历史书写的正当性问题作出了评论。
主题之二是“世界历史与国际问题研究”。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韩东育教授作了《东亚裂变的起点》。演讲以案例与材料为依据,对东亚诸多民族尤其是日本民族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做了详细的论述;中国世界近现代史学会会长高毅教授作了《法国大革命要义新探》。演讲介绍了关于“法国大革命”性质争论的诸多观点,并对“法国大革命”对于民族建设的价值及其自由民主与平等民主等问题作了全新的阐释;著名国际问题专家、吉林大学刘德斌教授作了题为《当前国际问题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演讲以“百年变局”为学术背景,展开对于帝国的历史与现代、西方与东方关系的演变,以及世界体系与大国兴衰等问题展开全面地探讨;著名历史学家、四川大学何平教授做了题为《中华文化的原典<论语>的人格世界》。演讲从中华原典的诸多核心范畴出发,在中戏比较的历史学语境中获得对于“人格世界”的真理性阐释;著名历史学家、武汉大学陈勇教授作了题为《当代大疫大变局下的历史断想》的学术演讲。演讲从历史案例与文献考察出发,揭示出“亚姆村事件”及其蕴含的现代意义;著名思想史研究专家、复旦大学李宏图教授作了题为《思考思想史研究中的“历史性”》的学演讲。演讲以思想家研究的诸多案例为考察对象,从思想史研究的语境、历史书写与意义阐释等问题,论述“思想史研究”面临着诸多挑战;著名国际问题专家、中国海洋研究院院长庞中英教授作了题为《全球治理的未来:比较与反思》。演讲从全球治理组织的形成及其理论与事件的考察,对全球治理的走向与中国方案提出的学术主张。
主题之三是“一带一路与文化传统文化”。首先由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华东师范大学ok138cn太阳集团529执行院长沐涛教授作了题为《海上丝路与中非间文明的交融》。演讲以历史雪域考古学的诸多文献为依据,对中非间海上丝路的诸多历史遗迹做了全面的考察与论述;国家文物局刘曙光研究员发表了题为《中国世界遗产的战略规划与创新发展》的学术演讲。演讲从国际化学术视野的大格局出发,对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战略格局的考察,以及中国方案的制定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看法;开罗大学莫尔森教授演讲的题目是《古代埃及的铜与铜匠》。演讲以丰富的文献资料和案例研究并辅之以诸多图像与照片,禅师古代埃及的铜匠及其作品的文化内涵与国际影响;日本国家级文化遗产传承人沈寿官十五代作了题为《世界历史上的文化遗产:鹿儿岛萨摩烧》。演讲从鹿儿岛萨摩烧的历史考察及其家族的经历,阐述了殖民主义背景下民族文化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存与传播的力量。其家族由丰臣秀吉时代被迫来到日本依然坚守传统文化的经历。他认为,作为传统的陶瓷艺术,根于中国,经过韩国过度,然后来到日本;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克唐大师作了题为《中国研文化历史文献研究》。演讲通过中国研文化在不同时代和时期的历史性哪个台的案例研究与文献考察,阐述自己的学术主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文化遗产传承人金文研究院作了题为《非遗与工匠精神的传承》。演讲从“工匠”一词的语源学考察入手,探讨了“工匠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表现方式和自己的实践经验,论述“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的现实意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文跃教授作了题为《粉彩瓷器中的外来文化元素》的学术演讲。演讲以“画珐琅”及其对中国景德镇粉彩瓷的影响为案例,论述文化交往对于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石湾陶塑代表性传承人黄志伟研究员作了题为《新时代下的传统文化创新》。演讲从石湾陶塑深远的历史出发,考察历史与新时代石湾陶艺变化的轨迹,大师团队及其艺术创新和国际影响,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顾派刺绣代表性传承人梁雪芳研究员作了题为《一丝千米,生生不息——刺绣是我与生命的对话方式》的学术演讲。演讲从家学到师承,全面阐释了自己对刺绣艺术的生命体验与人生的哲学追求;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徐门紫砂”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徐曲研究员作了题为《匠人艺心,数代传承》的学术演讲。演讲从“徐门紫砂”深厚的历史源流的历史考察入手,以历史文献与作品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徐门紫砂”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创新;南京艺术学院程雅娟副教授作了题为《吐鲁番出土的最早<吠陀神话>绘卷考》。演讲运用历史学与考古学比较与互证的方法,对德国考古学家提出来的传统观点提出质疑,并对我国境内出土的文化遗产提出自己的思考与推论。
2020年11月20日下午圆满完成。正如陆延青副校长在致辞中说:论坛有助于增进国内著名高校与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提高我校人文与社会科学的教育研究水平,有助力于学科建设工程。在英国和英联邦国家专家们的大力支持下,陈晓律先生的团队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我校于文杰教授和爱丁堡大学威廉埃尔德教授共同主编的多卷本《英国文明史》等成果,预示着我校英国史等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国际化迈向更高境界;陆校长说:于文杰教授和真纳大学校长阿里教授共同主编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统文化访谈录》,为文明互鉴和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