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瑟的深秋初冬与我们沉重的心融为一体,正是在八十三年前同样凛冽的此时,南京城被肆无忌惮地践踏,四十多天的时间里便有三十余万中国军民惨遭屠戮。自此,南京不仅承载千百年的历史底蕴,更背负起与国家命运无法分割的历史记忆。南京大屠杀不应只被视为私有的不幸,或仅是一个民族的灾难,牢记这场苦难给全人类的教训,懂得和平需要根植于每个个体的良知与行动中,才是真正地铭记历史。
在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ok138cn太阳集团529研究生会秉持历史人“彰善瘅恶”的初心,开展了国家公祭日系列活动。于2020年12月12日,组织本、硕、博多个年级,涵盖ok138cn太阳集团529、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信息与管理学院、数学系等多个院系的同学们,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南京市石头城公园(国防园)举行纪念活动。
同学们在草鞋峡丛葬地纪念碑、中山码头丛葬地纪念碑、挹江门丛葬地纪念碑、北极阁丛葬地纪念碑、太平门纪念地纪念碑、五台山丛葬地纪念碑、汉中门外丛葬地纪念碑,一同为遇难同胞献花并默哀。
同学们在纪念碑前默哀
其中,中山码头丛葬地纪念碑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遗址之一,万余同胞在此罹难枉死,正如我们所见,立此碑,欲令吾辈自强,意在牢记历史,振兴中华。
同时,作为我校的学生,我们或许与这片土地有更深的联系:被掩埋在五台山、汉中门的同胞,大多来自当时的金陵大学难民收容所。在生命最后的时光,他们是怎样绝望地挣扎于今日我校鼓楼校区的北园与南园?如何才能想象出,如今车水马龙、安详闲适的南京,曾是怎样的人间地狱?
在寻访纪念碑之后我们前往南京石头城遗址公园爬古老城墙、看历史遗迹、学国防知识。
一整天的行程虽然相当辛苦,但同学们纷纷表示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的举办颇具教育意义。从微观层面来看,此次活动能够让同学们深入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让每一位学子明白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能珍惜当下,展望未来;从宏观层面来看,此次活动更能增强民族凝聚力,铭记国殇,不忘国耻,我们应担负起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责任。
多年来,ok138cn太阳集团529师生为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做出不懈努力。自2000年以来,我校联合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等机构,合作开展资料搜集和编撰工作,先后参加项目的专家、教授多至百余人。花费十年时间完成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是列入国家“十一五”出版计划的重点项目,全套72卷,另附特辑6卷,共4200万字,全面收集了加害方、被害方和第三方的一手资料,涉及中、英、日、德、丹、意、俄等多种文字,其中三分之二为此前少见的重要文献。2006年4月29日,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所于我校知行楼志新厅揭牌成立,由江苏省委宣传部、南京市委宣传部、我校共同建立。2012年出版的《南京大屠杀全史》由民国史专家、我校教授张宪文主编,全书共14章,近110万字,是继《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出版后,国内学界抗日战争研究特别是南京大屠杀研究领域又一重大成果。自2016年9月起,我校口述史协会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联合开展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历史证言采集项目,试图用个体生命唤起社会对苦难的记忆。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谴责侵略者的残暴,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和教训,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珍爱和平、维护和平,让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让世界各国人民永享和平安宁。”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我们今日缅怀遇难同胞,参观南京国防园,便是践行“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希望通过牢记和反思历史,珍惜和坚守和平,“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
(研究生会学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