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举办“博士生学术论文写作交流”活动

来源:ok138cn太阳集团529发布时间:2023-10-30 04:13:53访问量:10

为更好提升硕、博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1029日晚,我校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新中国史研究院举办研究生写作能力提升系列讲座的第二场“博士生学术论文写作交流”活动。ok138cn太阳集团529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玉主持,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钊、ok138cn太阳集团529教授蒋宝麟、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魏晓锴出席活动并担任论文评议专家。三位博士生陶仁人、李有福、李莹分别报告了论文,来自校内外的十余位师生参与讨论,反响热烈。

陶仁人同学汇报的题目为《战后上海西药业的发展与困境研究(1945-1949)》,试图从政府与工商业的互动角度认识近代西药业与上海的社会变迁。李有福同学汇报的题目是《戎马沉思:徐永昌对抗战变局的观察、研判与因应(1931-1945)》,希望通过徐永昌的人物研究来为抗战史领域内的制度史与日常生活史研究提供新视角。李莹同学汇报的主题是《因利制权:美国驻华使领馆对中国抗战的情报搜集与外交因应(1931-1933)》,希望以使领馆为媒介呈现美国对中日争端实际影响的程度与限度,进而深化从国际化视角看中国抗战的研究路径。

陈钊教授认为陶仁人的论文框架设计需要兼顾技术与企业运作两方面,并考虑中共与战后上海西药业的关系。针对李有福的论文,他认为题目方面需要突出抗战与徐永昌的应变之道,具体史实细节方面需要更严谨,史料运用方面需要增加日文等外文文献。他认为李莹的论文需要交代为何研究时间段下限设在1933年。在论证自己观点时,不应引用课堂老师的表述。语言需要再打磨,避免繁复深奥的长句表述,标题要避免“两段式”。

魏晓锴教授认为陶仁人的论文框架需要考虑行业独特性,要将商业与工业区分开来,并且对中、西药业进行比较研究。要把上海西药业放在国共内战视野下进行考虑,不能就药谈药。需要增加个案,学术梳理也要进一步细化。他认为李有福的论文标题要与具体框架逻辑相对应,还要在事理与学理上进行提升。史料运用尚有提高空间,应进一步加强资料挖掘。对研究现状的回顾要从问题本身出发,将既有研究打散,梳理出真正的脉络与逻辑。针对李莹的论文,他认为选题、文本十分成熟,但是引言中的问题意识与正文框架的逻辑需要进一步理顺。学术史回顾要更加全面。小标题设置不宜过细,参考文献部分也要进一步优化。

蒋宝麟教授认为陶仁人论文在问题意识层面需要具体而微,避免“大而化之”。他点出该文的主干实际上是供销问题,政局与市场变动、技术发展则是文中的两大变量,有必要进一步突出。针对李有福的论文,他认为要区分论文的行为主体是人、机构还是人主导下的机构。结构上小标题需要简单明了,建议摒弃“两段式”标题。问题意识需要进一步突出,论证徐永昌的代表性。他认为李莹的论文研究时间段可以再行考量。需要考虑外交文本与外交决策之间的问题,最核心的问题是从外交文书看外交行为与外交决策。章节框架上仍较传统,需要体现出新意,要超出文本看文本。问题意识上,要守正创新,在借鉴新理论的同时也要运用好文献分析等基础的历史学方法。

最后,李玉教授点评了三位同学的论文,并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他认为陶仁人需要明确具体的文章内容,要思考“写什么、写出什么、写好什么”。要多用原始档案,重视跨国史料运用,如拜耳药业的系列期刊。此外,还应加强前后文衔接,注意语言细节。李有福的论文需要前后贯通,挖出大的线索与问题意识,行文上要更加老练,参考文献要更加规范。李莹的论文主基调需要再统一,平衡好情报收集与外交因应两方面。

在本次讲座中,李玉教授、陈钊教授、蒋宝麟教授、魏晓锴教授通过全面而深入的点评,给三位同学和现场观众带来了很多思考与启发,提升了同学们对于问题意识、史料运用、谋篇布局等论文写作诸层面的认识与理解。

(俞泽玮 供稿)


返回原图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