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随笔】陈晓律 | 回首2020:国家利益仍是今日世界的主轴

来源:ok138cn太阳集团529发布时间:2021-03-03 08:40:19访问量:16

陈晓律

作者简介

陈晓律,男,四川新都人,1988年获我校历史学博士学位,导师为我国著名英国史专家蒋孟引教授;曾先后到美国格林内尔学院,耶鲁大学和英国萨塞克斯大学交流、访学;现为我校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欧洲学会历史分会副会长,中国英国史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世界史学会会长,我校欧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南海协同创新中心周边国家平台平台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重点项目、重大攻关项目,国家教委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项目和中欧合作项目等10余种,《在传统与变革之间》(与钱乘旦合著) 1995年国家教委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获1998年国家教委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999年《20世纪英国》获江苏省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0年《世界各国工业化模式》获江苏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2004年《发展与争霸》获第四届我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1年获江苏省人文社科优秀工作者称号。2010年《英国发展的历史轨迹》获江苏省2010年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世界现代化历程(西欧卷)(获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作品奖(2011年)(2013年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14年获得我校首届人文研究贡献奖出版著作有《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与钱乘旦合著)《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世界各国工业化模式》《发展与争霸》《世界现代化历程(西欧卷)》10余种;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


回首2020国家利益仍是今日世界的主轴

陈晓律 

文章来源:探索与争鸣杂志(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主管)

 

2020年给我们留下最深印象的,无疑是始终未能消停的新冠疫情。在这一年中,每个人的经历肯定都值得回味,无论是悲是喜。 

我是2020115日从南京乘飞机回成都与老家的亲人们团聚的。当时关心的是中美第一阶段的贸易协定,得知特朗普签署了协定,并且还表示要到北京来进一步商谈时,不禁松了一口气。不想就在此时,看到了出现疫情的消息,但尚未紧张起来:病毒小丑,这里是击败了SARS的地方,我们不怕你来添乱。餐饮依旧,市场依旧,朋友聚会依旧,成都还是一派过年的祥和气氛。不料事态发展令所有人都惊呆了,原来这个病毒不同于一般的流感,需要全民警惕。一时间,每天从电视上关注疫情动态,成了春节期间的头等大事,节日的喜庆一下子没有了。 

尽管疫情汹汹,感人的事情依然出现。四川有老乡不惧疫情,自己开车前去武汉送菜,其理由很简单:当年汶川地震,是湖北人民援助了自己,今日武汉有难,理当回报。没有高大上的说辞,中国普通民众的善良淳朴、知恩图报的天性,很容易就击中了人内心里那块柔软的地方。这样的民族,平时也许十分不起眼,但遇到真正的大风大浪,其胸怀和气势就显露出来。而国家在春节前后的坚决防控和民众的自觉配合,终于逐渐遏制了疫情势头。在这样一个艰难的过程中,人的心境也在逐日发生微妙的变化。 

无可否认,一开始,大家都很自然地感慨人类的无知傲慢,担忧疫情形势;也讨厌那些喜食野味的“美食家”,什么不好吃,居然非要去招惹这些野生动物,结果使人类受到反噬;当然,也会进一步检讨国人的卫生习惯,是不是在已经实现小康的情况下,可以在生活的文明层面上有所提升,等等,不一而足。反正禁足在家无事,自然会对我们自己的失误进行检讨。但随着西方一些国家不怀好意发出的噪音,我的心态也在开始发生变化。西方国家某种程度的幸灾乐祸,使人心情不爽甚至愤怒。“东亚病夫论”的升级版出现了,作为中国人,如果还心情大好,显然不近人情。所以,当听到那些口口声声指责中国的人也中招时,不禁松了一口气——总算是扯平了。我知道这种想法很不好,很没有境界,很没有世界主义的眼光,很没有国际主义的精神,但显然我的境界远没有达到古人先贤的程度。实在是需要继续改造,研究世界史的人,应该有世界公民的气度。 

客观地看,产生这种狭隘想法的确是一种倒退。在我们的青少年时代,所受的教育是要解放全人类,是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民还在受苦受难,我们要去解放他们。有时听到老师讲那些穷孩子如何受苦受累时,都不禁掉下眼泪。然而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观察,我终于痛苦地发现,当今世界的基本核算单位,依旧还是民族国家,不管字面上的表述是如何冠冕堂皇,一涉及到具体的利益分配,没有哪一个国家不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来考虑。当然,这也没有什么好谴责的,哪一个国家的政府不把本国的利益放在首位,肯定被骂成卖国政府。因此,先维护好本国的利益,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从这点来看,西方国家的自利,似乎也没有什么可过多责备的。只是当新冠肺炎疫苗出来后,西方某些国家的过分举动,还是让人有些不适应。他们采购的疫苗,已经远远超出了其本国民众的需要,却还在抢购,这就有些过了。凡事都要有个度,这个度很难有一个客观标准,但中国人心里是有一杆秤的。我们不能要求人人都大公无私,但拔一毛以利天下的事情,做一做还是可以的。况且还不是拔自己的毛,只是“穿着貂的人”不要去与“需要寒衣的人”争抢,但他们连这一点都做不到。这就使人不得不对西方一贯宣扬的高大上的东西产生了一定戒备。原因无他,就是简单的人际交往,如果一个人说的与做的不一样,那么,与他打交道就需要多一个心眼了。过去我们常常说双重标准,我尽管在理论上知道是怎么回事,但还是缺少实际感受,这一次算是有了更深层次的体验。 

由此也产生了另外的担心,那就是粮食问题,尤其是在贸易战烽烟四起的时刻。疫情一起,大伙儿的工作都受到影响,而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国。如果不能按时春耕生产,到时恐怕病毒不来找你,饥饿也会上门,那就更可怕了。所以,2020年我比任何时候都关心央视的农业报道。终于春播了,终于夏收了,终于丰收了,终于入仓了,心里的一块石头也终于落下了。也许,我们这一代人,对粮食有着某种特殊的情感,少年时代,任何东西的价值都会不由自主地与可以买多少粮食挂钩。而现在看到各种减肥的广告,内心不是产生美感,而是有一种潜意识的恐惧:瘦成这样,怕只要断供几天,这人就挂了。民以食为天,这本是常识,但近几十年,很多人似乎忘记了这个常识,各种刺激消费、疯狂浪费粮食的行为层出不穷,甚至把浪费粮食作为一种推销噱头:某某动物的肉要吃多少粮食才能长一斤,某某酒要几百斤粮食才能酿一斤,等等。这使人常常愤愤地想,看来没有经历过饥饿教育的人,并不具有起码的常识。由此也产生一个有些偏颇、但十分平实的衡量好人坏人的简单标准:那就是看他在餐桌上的行为举止。珍惜粮食的人,即便坏,也会有个底线。 

2020年一波三折,终于算是过去了。回想起来,人们担心的事情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先是担忧疫情何时结束,然后是担忧中美关系的恶化,担忧就业形势紧张,担忧升学能否正常进行,担忧国民经济下滑,担忧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态度,担忧美国打击中国如华为等企业,乃至“组团”围堵中国。总之,是进亦忧,退亦忧,担忧的事情太多了,以致后来已经有些麻木了。就说2020年初大家最关心的中美关系,经历了一年的动荡,乃至美国的总统大选之后,中国人已经开始变得淡定多了。中国人或许有些所谓的“迷之自信”,不管多大事,都能熬过去。现在,我们一心想和和平平地过日子,做一只人畜无害的“小白兔”。但有人不这么想,老想着你这么大个块头,过去营养不良就算了,现在连出气的声音都大得吓人,不让你缺个胳膊少个腿,别人怎么能放心?为了回到旧时的“好光景”,为了让友邦放心,我们是不是就该“自废武功”?我想,只要还有正常的理智,中国人都不会选择自我阉割的。可喜又可忧的是,2020年全球的主要经济体表现都不理想,却只有中国实现了经济的正增长。可以想象,这在国际社会引起的“羡慕嫉妒恨”是必然的,我们的“朋友”今年肯定不会少只会多,而面临的压力肯定会越来越大。所幸的是,中国人已经认识到了阳刚之气的重要性——最近教育部回复的一个政协提案,明确将培养我们孩子的阳刚之气放在重要位置,就是一个可喜的标志。今后中国或许会遇到更多更大的风暴,但我们唯一可以坚信乃至自慰的是,中国绝对不会自乱阵脚。







返回原图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