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建设雪域高原,口述传承援藏精神:“雪域寻音”团队暑期社会实践纪实(一)

来源:ok138cn太阳集团529发布时间:2024-08-10 11:11:15访问量:135

一、 团队介绍

1950年初以来,一批批进藏援藏干部,带着党的殷殷重托和全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以造福各族群众和促进民族团结为己任,在解放和建设西藏的伟大历程中攻坚克难、艰苦奋斗,培育并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

 “老西藏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弘扬“老西藏精神”的重要指示,展现西藏建设和民族团结的巨大成果,保存珍贵历史记忆,在我校新中国史研究院指导下,“雪域寻音”实践团队发挥专业优势,广泛开展对1951-1978年间各个地区、各个行业的进藏、援藏干部的口述史料采集工作。


二、 实践情况

 2024720日到85日,在ok138cn太阳集团529院长张生、ok138cn太阳集团529助理研究员何鑫和ok138cn太阳集团529研究生辅导员王恩惠的指导下,在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成都办事处和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党史研究室的支持下,实践团队先后前往浙江杭州、四川成都、四川泸州等地开展了对24位早期进藏援藏干部的口述历史采访。采访过程中,团队累计采集超420GB2000分钟的音视频材料,初步形成35万字的文字资料。受访者中既有50年代初首批进藏的十八军战士,又有6070年代将青春奉献给西藏的进藏援藏干部,时间跨度大,并涵盖工农、政治、军事、教育、医疗、文艺等各个行业,具有生动再现50-70年代各民族共同建设西藏的伟大图景的重要意义。

(一) 进军西藏十八军,鱼水情深赤子心

第十八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支进入西藏的部队。1950年初,十八军奉命进军西藏,3万名将士从四川出发,挺进雪域高原。十八军克服高原高寒、缺氧缺粮等因素影响,为解放和建设西藏、捍卫国家领土主权作出了重要贡献。进军西藏之路和解放西藏的进程,正是“老西藏精神”的形成之始。如今,健在的十八军战士大多年近期颐,开展对十八军战士的抢救性口述历史采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图为胡金安老人接受采访


 731日,实践团队采访了十八军老战士、原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胡金安。出生于1932年的胡老先生在采访中叙述了自己当时参军,徒步进军西藏,最后在西藏待了一辈子的人生经历。胡老回忆当年的进藏之路时感慨道,缺氧缺粮,道路艰难,堪比“第二次长征”,并通过具体事例讲述了当时的工作生活情况和汉藏情谊。


图为王晓骥老人(左二)及家属接受采访


 83日,实践团队前往泸州拜访十八军老战士王晓骥。王老回忆起当时作为中学生的她在解放军动员下加入十八军的情景。徒步进藏过程中,翻越雀儿山和渡过金沙江的艰苦情形给王老留下深刻印象。此后的三十二年,王老先后在社会教育班、西藏团校、土改工作和交通局工作中参与西藏建设。


实践团队成员感悟——杨惠棋:

时隔七十余年,九十多岁的十八军老战士们徐徐地向我们讲述起往昔的峥嵘岁月。为解放西藏,维护国家统一,十八军战士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徒步进军西藏,堪比“第二次长征”。“一边学习藏文一边修路”是十八军共同的记忆,“拖着马尾巴也要走到拉萨”是王晓骥老人的倔强。雪山、严寒、缺氧、负重以及饮食上的不适应阻挡着战士们前进的脚步,但在坚定的信念的支撑下、战友之间的扶持下以及老百姓的支持与拥戴下,十八军成功进藏,迎来西藏和平解放的曙光。此后,十八军战士们更是长期建藏,以为、边疆为家,为解放和建设西藏奉献青春。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生命诠释了“老西藏精神”的内涵,他们的精神也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二) 缺氧不缺精神,当好人民公仆

西藏和平解放后,党中央为了加快西藏发展,改变西藏贫困落后的面貌,组织各行各业大力支援西藏,并号召广大干部、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学生“到边疆去、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


图为杨光洪老人接受采访


 727日,实践团队采访了原西藏自治区政协科教文卫体专委会副主任杨光洪。1976年,从云南农业大学毕业的杨老先生响应国家号召,成为当年云南进藏援藏的二十六个大学生中的一员。从贡嘎县的基层工作、吉雄区(今吉雄镇)区长到自治区政协工作,为西藏民众办实事是他毕生的追求。


图为黎德勇老人接受采访


 729日,实践团队采访了原西藏自治区政协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黎德勇。1976年,二十三岁的黎德勇自沈阳军区前往西藏觉拉公社插队,并将此后的四十一年奉献给西藏。黎老先生一路从基层做起,先后担任错那县县委副书记、书记、自治区统战部副部长、自治区政协副秘书长和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黎老先生回忆起在藏工作经历时提到,他很感谢当地老百姓给予的帮助与支持。


实践团队成员感悟——周鼎: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见证了老一辈援藏工作者对国家和民族事业的奉献,也感受到他们对西藏这片土地的热忱。从贡嘎县的基层到自治区政协的重要岗位,杨老先生的故事中不变的是他为西藏民众办实事的初心与坚持。黎德勇老先生深深感谢着在藏工作期间当地老百姓给予的帮助与支持,这不仅是对他个人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所有援藏工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最高赞誉。老一辈援藏工作者与藏地同胞们的这种相互扶持、共同奋斗的精神,是我们在新时代继续前行的宝贵财富。


(三) 各行各业齐发展,携手共建新西藏

图为陈金水老人(右三)及家属与实践团队成员合照


 720日,实践团队于浙江临安采访扎根西藏三十三年的原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气象台党委书记、台长、“天下第一气象站”缔造者陈金水。陈老先生填补了西藏气象事业的空白,退休后也不忘初心,担任临安讲师团团长,致力于解决群众遇到的难题。



  图为李佳俊老人(左三)及家属与实践团队成员合照


 729日,实践团队探望了原《西藏日报》副总编辑李佳俊及其夫人邓菊如。李老先生自1960年大学毕业后进入西藏广播电台从事记者工作,职业生涯中走遍西藏各地,撰写了大量的新闻通讯、游记散文和文艺评论。李老视西藏为第二故乡,退休后依然情系雪域高原,致力于西藏文化传播和文艺发展,著有《西藏当代文学史》等。


图为肖兴华老人(左三)及家属与实践团队成员合照


 731日,实践团队在成都市新津县对水电工程师肖兴华进行了采访。肖老先生曾负责昌都地区两个小型水电站的修建,参与水电站维修与水电技术人员培训工作。肖老先生数十年的在藏工作经历给他的肺部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在接受采访时,肖老先生还用着制氧机吸氧。“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肖老先生是当时少有的大学生,工作中不仅需要补足自己专业知识的漏洞,还要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


实践团队成员感悟——沈佳茜:

在连续多日的采访中,通过与老西藏们对话,我们仿佛走入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看到早期进藏援藏干部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挥洒热血、辛勤耕耘,编织着西藏发展的历史画卷。经历岁月变迁,他们的纯洁与崇高不曾泯灭。在为各行各业建设者们无私奉献、矢志不渝的精神深深打动的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他们的坚韧与担当是我们应铭记与学习的精神丰碑。


图为实践团队采访组成员合照


万里经年,雪域相援。早期进藏援藏干部以非凡毅力克服极端环境,用青春和汗水建设西藏,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守望相助的杰出代表,在建设过程当中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未来,实践团队将继续前往四川、陕西等地展开采访,大范围搜集1951-1978年进藏援藏工作者的口述史料,深入挖掘西藏发展的光辉历程,总结援藏经验,弘扬伟大援藏精神,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世界屋脊之上彰显南大学子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信念,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勇担时代重任。 


文字:姜云瀚 杨惠棋

图片:周鼎


返回原图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