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1日18点30分,ok138cn太阳集团529、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办的“博士生学术讲座”第二十八讲在ok138cn太阳集团529223会议室如期举行,我院中国史系主任罗晓翔老师、李玉老师及20余名研究生参加。本次讲座由中国近现代史2019级博士生朱时宇主持。
第一位报告人为中国古代史2019级博士生张景润,题目是《清代“七折钱”惯例新探》。笔者通过对清代江苏、浙江、安徽、福建与北疆等地区各种银钱比价的长期研究,发现了“七折钱”惯例在民间的广泛使用,而与官定的1:1000的官定比价形成张力。但经过审慎的史料排比,笔者证明“七折钱”的使用,不仅是民间的惯常,而且实际上也是官府所准许的。
报告结束后,我院2017级博士生董圣兰和2018级博士生范佳分别进行了评议。董圣兰认为,该文史料翔实,结构巧妙,笔者对史料之解读,也颇见功力。同时也指出,文章可否在文章开始之处对“银钱虚实价比”就界定清楚,以便理解。个别史料的引用或有背于文章结论,需再考究。文中所论民工去新疆的动因,就史料所见,与银钱差价更相关。范佳认为,文章出彩首在采用家谱、北疆史料等新史料。论证绵密,能在岸本先生上更进一步。但官定比价与“七折钱”惯例渊源文章似未交待清楚。
我院罗晓翔老师和李玉老师分别做了点评。罗晓翔老师首先对笔者勇气赞许,明清制度史研究的困难和“危险”常使学者望而却步。白银是明清史的大问题,“七折钱”惯例也很有意思。但笔者在考虑七折钱定价时,是否有参考当时铜矿、银矿的产量影响。此外,国家与白银,平民与铜钱似乎是两个彼此关联又相互独立的体系。“七折钱”惯例的深层机制或可再做一些探讨,使文章立论更高。李玉老师对点评人,笔者都进行了肯定,但笔者究竟是研究制度史还是财政史还需厘清,两则兼顾,文章就很容易散掉,而失去阅读时的冲击力。
第二位报告人是中国近现代史2020级博士生林彩娟,题目是《孙运璿与光复初期台湾电力事业的接受与恢复(1945-1949)》。该文从实证研究出发,仔细爬梳二档馆中的台电相关资料,勾勒出孙运璿在台湾光复初期接收和恢复台湾电力事业的过程,并分析了其背后各种因素。
报告结束后,我院中国近现代史2020级博士生陈梦婷和2018级硕士生刘泽润分别进行了评议。陈梦婷首先指出,通过笔者文章丰富了对孙运璿的认识。但也提出了些有待于商榷的地方:一是,小标题使用频率过高,多的地方达到四级;二是,第二章标题与文章主标题有重复;三是,文章立意重点与笔者第一部分不甚一致。刘泽润认为,文章史料翔实,但是回忆录的使用似乎要更细致的考究。另外,文章的“拼接感”太强,各个部分内在逻辑联系不深。小细节上,网址需要注明具体的查询日期。
其后,李玉老师和罗晓翔老师又分别做了点评。罗老师认为,文章想讨论的问题不明确,似乎各个部分都有个主题,文章对既有学术史的回应也不够。另外,罗老师也指出文章标题太多。李玉老师还是先肯定了笔者文章梳理周翔,能运用这么多史料做出一篇充实的文章,是值得肯定的。但文章“述”与“论”的结合不甚好,“论”往往是文章能否脱颖而出的关键。笔者可以在传统行政官僚与近代专家行政方面再多些思考,以对文章内容有个整体的拔高。
针对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两位报告人都一一给出了回应。在自由讨论环节,温天鹏等多位同学就自己相关研究和阅读体验与作者分别进行了交流。
最后,本次学术讲座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秘书处杨杰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