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敏教授牛津浸礼会文献系列讲座南大篇

来源:ok138cn太阳集团529发布时间:2008-01-11 06:33:49访问量:0

显示图片

董为民提供资料,夏武华编辑上传

2008年1月9日马敏教授应本系陈谦平教授之邀在我校历史系做了题为《牛津浸礼会文献与19世纪初期中英文化交流的若干新发现》的讲座,

本次讲座是马老师关于牛津浸礼会文献系列讲座之一。除在我校的讲座之外,次日他在南开大学做了题为《牛津浸礼会文献与基督教在华传播史若干新发现》的讲座。2006年12月他还曾在清华大学“王国维学术讲座”做了关于牛津浸礼会文献的讲座。

讲座节略

长期以来,在早期基督教在华传播史的研究中,海内外学术界对于最早的中文本《圣经》翻译时间、近代中国最早的铅印中文书籍等重大问题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论,虽然有极少数研究对相关问题曾有提及,但一直未有翔实的研究问世。在这次讲座中,马敏教授根据牛津大学瑞金帕克学院(Regent’s Park college) 安格斯图书馆(The Angus Library)馆藏浸礼会海外传教的重要档案,澄清了早期基督教在华传播史研究中的三个重大问题。第一个重大问题是《圣经》翻译的早期版本。

国内学术界一般以为是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在马六甲翻译并出版了第一部中文《圣经》,马敏教授在演讲中指出,《圣经》中译不仅仅局限在中国,不仅仅只有马礼逊等人,英国英国浸礼会传教士马希曼在印度塞兰坡开展了同样的翻译工作。与马礼逊在同一年(1810年)出版了《圣经》部分章节的单行本,马希曼在1822年出版了完整的《圣经》,比马礼逊要早一年。 第二个重大问题是近代中国最早的铅印中文书籍问题。 传统认为马礼逊在澳门最早出版了铅印的中文书《华英字典》(1815年),在演讲中,马敏教授指出马希曼于1813年在印度印出的《圣经》中的《若翰所书之福音》,要比马礼逊《华英字典》早了2年,是目前所知的第一本应用西方近代铅字活版技术印刷的中文书籍!此外,1814马希曼等人创办了澳门东印度公司 印刷所,这是基督教新教中最早的中文印刷机构,这要比传统学界最早的巴达维亚印刷所(1816年)还要早! 第三个重大问题是关于19世纪汉语语法书的争论。

19世纪初年,基督教新教传教士马希曼、马礼逊先后出版了各自研究汉语的语法书《中国言法》(1814)、《通用汉言之法》(1815)。马希曼是否如同 众人所指责的那样抄袭了马礼逊的《通用汉言之法》。长期以来,国际早期基督教史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领域对此争论极大。在演讲中,马敏教授向听众展示了最新发现的马希曼多封辩驳信,其中一封全球仅印50份!通过这些珍贵的文献,马敏教授对此做了初步的评判,整体而言,马希曼不仅在中文语法书的写作也没有抄袭马礼逊,实际上在《圣经》翻译方面也没有抄袭。 根据上述这些新发现,在报告中马敏教授谈到了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四点启示: 第一,要有世界眼光。以世界眼光来深入相关课题的研究,发掘研究课题的世界意义;以世界眼光扩大研究区域,研究区域从以往的局限视野走向整体的世界;以世界眼光来加强研究成果的收集、整理及利用,注重欧洲、美国、印度、日本等国家与台湾、香港等区域的相关研究; 第二,要重视比较研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要重视《圣经》翻译版本、语法书、人物的比较。马敏教授特别提出要重视傅兰雅、理雅各等在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活动,在比较中重视他们在中西文化双向互动交流中的沟通角色。

注:马老师是牛津中华基督教研究院资深研究顾问,教育部文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中国近代史学会理事,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商会史学会副会长,湖北经济史学会副会长,海南洋浦北部湾研究所副所长。先后出版学术著作有《过渡形态: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构成之谜》 (1994)、《官商之间:社会巨变中的近代绅商》(1995)、《传统与近代的二重变奏:晚清苏州商会个案研究》(1993年,与朱英合著)、《马敏自 选集》(1999)等。

 

鼓楼讲座

求知若渴的本科听众

马老师在浦口欣然为历史系学生会题词

本文系根据讲座PPT整理,如有出入请及时与本人联系

 

返回原图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