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德黑兰大学教授、北京大学访问教授Vosoughi人文基金讲座“波斯文献中的中国形象”

来源:ok138cn太阳集团529发布时间:2011-12-07 02:33:25访问量:0

 

应我校历史系邀请,2011年11月28至30日伊朗德黑兰大学历史教授M. B. Vosooghi博士来我校访问,与元史研究室同仁座谈,并于29日下午做人文基金讲座,题目为“波斯文献中的中国形象”(Image of China in Medieva l Islamic Persian Literature)。讲座用英语进行,会议室座无虚席。

Vosoughi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古伊斯兰时代波斯文献的大致概况,其中既有10世纪以后逐步发展的波斯语文的文献,也包括此前阿拉伯语文的著述。他指出,由于前伊斯兰时代伊朗文献的存世有限,继承了前伊斯兰时代伊朗知识的伊斯兰时代波斯文献,对今天了解自古以来波斯/伊朗与中国的关系,特别是了解伊斯兰时代波斯文献中的中国形象,非常重要。

讲座的第一个大问题围绕波斯文献中的“秦”和“马秦”展开。这两个词外来词汇在波斯文献中虽然都与中国相关,但在波斯人的使用中分别指中国不同的区域。以往大家注意到古代希腊罗马文献中分别使用“秦”和“塞里斯”两个词汇指东方中国之地不同的区域,但对波斯文献中的“秦”和“马秦”的重视不够。这个地理概念的研究对了解波斯文献中有关中国的记载,很重要。讲座的第二个大问题是关于波斯文献中一个词汇“tara`if”研究。他通过对多种波斯文献的研究,发现这个来自阿拉伯语的词,在波斯文献中发展出一个特别的意义,即专指“来自中国的珍品”。Vosoughi教授从这个词汇的发展变化出发,进一步研究了中古伊斯兰时代波斯文献中的中国形象,发现中国在波斯文献中始终是一个正面的形象。虽然这些波斯文献对于异域的了解带有某种浪漫色彩,但对了解波斯与中国的交往,不无重要意义。

Vosoughi教授毕业于德黑兰大学历史系,广泛参与国际学术活动,著述丰富。目前在北京大学参加荣新江教授主持的马克•波罗的研究。经德国伯恩大学Kauz教授(2011年10月南大人文基金讲座人)介绍来我校访问讲演。

返回原图
/

Baidu
sogou